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以技術創新持續“造血”,華為云敢于“投未來”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4 00:37:40

2018全聯接大會華為云展臺一覽

張桂林

早些年,在云計算的初始階段,很人多認為云計算并不是新的技術,而是新的IT交付模式和服務經濟模式。然而時過境遷,經過十年的發展,云計算也再不是“沒有新的技術”,而是變成了承載各種先進技術的“底盤”,也成為廠商展現技術實力、對外技術輸出的最佳窗口。

在華為2018全聯接大會,華為云BU CTO張宇昕解讀了Cloud 2.0時代的技術特征,以及華為云獨特的技術創新。

云不再是通用硬件的較量

在Cloud 2.0時代,行業和技術都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從云架構的發展趨勢來看,混合云、多云架構將成為大中型企業的主要選擇。Gartner報告顯示,到2020年,90%的組織將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礎設施。從企業需求和市場趨勢來看,云正在進入生產領域,企業關鍵業務正在上云,企業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成為趨勢。

在這種變化中,Cloud 1.0時代的云計算技術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需要向Cloud 2.0時代進化。

“Cloud 1.0時代的云技術可以簡單總結為分布式、自動化、大規模彈性”,張宇昕指出,在Cloud 2.0時代,云光有這些技術遠遠不夠,云要支持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滿足關鍵業務上云。同時,企業應用和互聯網應用都在走向智能化,云要支撐這種智能化的轉變,并且更加簡單、更具性價比。

所以,在Cloud 2.0時代,云計算將不再是“通用硬件+軟件創新”的較量,而是要更進一步,以應用為導向進行垂直整合和優化設計——這包括芯片、硬件、軟件在內的全棧協同,而芯片與硬件的創新,也正在成為云服務提供商的基礎能力與基本保障。

一個明顯的表象是,近年來大型云服務提供商紛紛涉足芯片和硬件的研發,以增強其云平臺在AI、IoT等方面的能力。

10月10日,華為在全聯接大會上重磅推出兩款自主研發的Ascend AI芯片,其中華為昇騰910是目前全球已發布的單芯片計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昇騰310是目前面向邊緣計算場景最強算力的AI SoC。基于新發布的AI芯片,華為打造了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成為華為云EI的有力支撐。

華為云,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18上,華為云展示了針對Cloud 2.0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系列技術創新,包括芯片,面向企業關鍵業務和AI優化的硬件,包含計算、存儲、網絡等在內的智能云服務,智能企業云應用平臺等。

其中,在芯片創新上,華為不僅擁有自研的AI芯片,還擁有業界首款100G智能網卡,以及第四代SSD控制器和基于芯片的安全可信根等。從“芯”開始創新讓華為云具備了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時延和更強的AI能力。

張宇昕表示,華為過去30年所積累的軟硬件技術的能力、運營商業務在網絡方面的經驗、企業業務在行業里面的經驗、以及終端消費者客戶的經驗,對于華為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積淀。

所以,盡管華為云BU成立時間不長,卻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據張宇昕介紹,華為在Cloud 2.0時代的云數據中心進行了全棧的技術創新,從芯片、硬件、數據中心的管理到基礎云服務,再到應用開發平臺,包括應用的開發部署運維平臺和工具框架,一直到AI的基礎模型算法和面向領域的建模和算法,這個垂直軸上華為有著大量的技術突破。

自上線以來,華為云一直堅持技術創新,發布了一系列業界領先的新品和升級,覆蓋云安全、DevOps、云容器引擎和微服務引擎、服務網格、計算、云存儲、網絡、云容災等多個領域,讓產品始終保持先進性。

華為云持續將華為30年終積累的各種先進技術融于自身,一方面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一方面也在將華為的各項先進技術通過云的方式輸出,例如AI。

10月11日,華為云BU 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宣布,華為云EI基于華為最新AI芯片實現能力升級。其中,H6云服務標配AI推理能力,客戶可以獲得16T的推理算力。如果算力不夠,華為云還在AI增強型的虛擬機和容器中提供高達512T算力的服務。同時,在訓練場景,華為云提供虛擬機裸金屬版形態,單節點最高可達2P的算力。

“有了這一系列的云服務,華為云將全面進入AI新時代”,賈永利表示,華為云EI在基礎算力的提升之上,將增加至45種、142項功能,覆蓋AI資深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普通IT工程師、業務人員等各類人群的各種使用場景,實現“普惠AI”。

截至2018年9月底,華為云已上線18大類 128個云服務,以及SAP、HPC、IoT、安全、DevOps等60+通用解決方案,制造、電商、游戲、金融、車聯網等80+行業場景解決方案,華為云IPV6解決方案亦已上線。

長期技術創新,持續“造血”

張宇昕表示,華為云的驅動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客戶驅動,一個是技術驅動。

華為是一家技術公司,技術創新是華為云、以及整個華為高速增長的核心要素。張宇昕將華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分為三類:基礎技術的創新、長期的技術創新和面向客戶場景的技術創新。

第一類,基礎技術創新是圍繞沒有行業特征的計算機基礎技術和通用技術,如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虛擬化、分布式存儲等,再往上是華為積累的大數據、AI能力等。這些能力在華為云BU成立之前就開始積累,而華為自身也需要這樣的能力。

第二類,長期的技術創新指的是可能還沒有進入到生產和研發領域的技術,華為內部將其稱為“三代戰略”,即“應用一代、開發一代和研究一代”。“現在市場上華為銷售的產品和服務都是應用一代了,我們開發的有些東西是不會拿出來講的,而我們研究一代的東西相對而言更為神秘,甚至于公司里面不同部門之間也未必知道”,張宇昕說。

華為的研發投入全球領先,從2009年至今研發投入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僅2017年研發投入近900億人民幣。“這么多錢投入到哪里去了?”,張宇昕做了個比喻,華為在市場上展露出來的技術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面的部分”則要更加巨大,這部分就是華為對于未來的準備。

華為在全球有著8萬人的研發團隊,有著神秘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在全球有著16個研究所,6個聯合創新中心和45個培訓中心,與當地的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建立了很好的創新連接。

“我們的技術準備,提前3~5年是常態,甚至于5~10年都在做技術準備,華為敢于投、舍得投,敢于對未來做預判,這些技術投入也是華為云BU可以利用的。”,張宇昕強調。

第三類是面向客戶場景的技術創新,包括客戶業務場景下的一些工程方案,和面向業務的一些使能技術。2011年,華為成立企業業務集團,幾年時間中在主要行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大家看到很多互聯網客戶上到華為云上面來,他們為什么使用華為云?我們基于Intel V5的計算實例性能達到業界領先,可以幫助互聯網客戶提性能,支持客戶的高峰流量能夠平穩渡過,這也是面向客戶場景經驗的積累”,張宇昕舉例說。

除了依托華為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華為云BU本身也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據張宇昕介紹,華為云數據中心里面的網絡就是由華為云BU在持續創新:“華為云在云骨干網絡上提供雙平面,在物理層面上提供MPLS專線網絡,用SDN技術進行管理,華為云又用類SDN的技術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虛擬廣域網,雙平面進行協同。對于關鍵客戶來說,如果一個平面走不通了,至少還有另外一個平面可以做逃生通道。”

綜上,華為龐大的研發團隊,全球布局的研發中心,在基礎技術、面向客戶場景的技術以及面向未來的技術方面的持續投入,讓華為云具備了持續的“造血”能力,從而一直保持技術領先性和產品的更細迭代。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也為華為云構建了深邃的“護城河”,讓華為云在Cloud 2.0時代獲得了獨一無二的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