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8-10-18 07:22:53
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收盤時,A股共有210家公司的扣非市盈率(TTM)低于10倍,而在今年6月末,這一數據為100家。包括鋼鐵行業在內,低市盈率公司有著明顯的行業特征,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傳統行業”。有著強勁盈利能力的股票,卻在市場上遭遇明顯的低估值,不少研究人士都對該現象有著自己的理解。看下來,他們的核心觀點主要圍繞“盈利無法持續”、“行業沒有前景”的要點展開。
210家!扣非市盈率(TTM,下同)低于10倍的A股公司已突破200家,而在今年初,這一數據僅為39家。
在A股主要指數的市盈率均位于歷史較低位、創業板指市盈率更是處于歷史最低的當下,扣非市盈率僅為個位數的公司群體也在迅速擴容。
2015年以來,A股扣非市盈率低于10倍的公司數量一直在20家至40家的范圍內徘徊,而今年市場持續走低,尤其是近期波動,令這一群體快速擴容。
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收盤時,A股共有210家公司的扣非市盈率(TTM,下同)低于10倍,而在今年6月末,這一數據為100家,再早之前,這一數據一直在20家至40家的范圍內徘徊。
2015年至今扣非市盈率低于10倍的公司數量變化
數據顯示,扣非市盈率低于7倍的有71家,低于5倍的有13家,個別公司的扣非市盈率甚至低至3倍。

從股息率的角度來看,多達120家低市盈率公司最近12個月的股息率能跑贏余額寶,即超過2.8%。其中更有68家公司的股息率超過4%,方大特鋼、華聯控股、順發恒業、安信信托及方大炭素的股息率甚至超過10%。

例如,光明地產的扣非市凈率為2.91倍,公司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分別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5.98億元、8.2億元,而公司目前總市值為70.42億元,最終得出低于3倍的極限低扣非市盈率。
安陽鋼鐵亦是如此,公司過去12個月扣非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3億元,而公司目前總市值為83.3億元,計算可得,扣非市盈率為3.17倍。事實上,安陽鋼鐵表示今年三季度盈利將進一步增加,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預計達到14.78至15.78億元,同比增幅為46%至56%。
對于盈利同比大幅增長,安陽鋼鐵解釋稱,隨著去產能的持續推進,鋼鐵行業供需總體平衡,優勢產能得以發揮,公司主要產品量價齊升,效應明顯好轉。
安陽鋼鐵并非個例,扣非市盈率低于5倍的13家公司中,有8家屬于鋼鐵行業,分別是安陽鋼鐵、華菱鋼鐵、韶鋼松山、新鋼股份、南鋼股份、太鋼不銹、柳鋼股份及方大特鋼。
這意味著,如果這些鋼企能保持目前的盈利能力,投資者買入持有5年,就能收回全部本錢,而鋼廠依然隆隆運轉。
包括鋼鐵行業在內,低市盈率公司有著明顯的行業特征,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傳統行業”。
具體來看,房地產行業出現的低市盈率公司最多,涉及公司數量多達46家,然后是銀行、建筑裝飾材料、化工、鋼鐵、汽車、采掘、輕工制造(主要是造紙)及交通運輸,它們各自出現低市盈率公司的數量分別為25家、22家、19家、19家、13家、12家、11家和10家。
對于這一情況,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銀行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存在不確定性;房地產、建筑裝飾材料、汽車等行業有周期性,現金流已不如此前;鋼鐵、采掘等周期性行業更不用說,“低估值賣”是天經地義。
這種解釋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一筆好的投資并不只是看標的,價格同樣重要。畢竟,在去產能、環保等因素影響下,鋼鐵、采掘等行業公司至今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盈利能力,如果這種狀態能保持三四年,按照現有5倍以下的市盈率計算,也不失為價值投資。
今年以來,不少公司處于“殺估值”的階段——即使業績持續走好,市場依然不認為其值得買入,股價更是一路下滑。
例如,山東鋼鐵2017年扭虧為盈,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7.23億元,而當年末公司總市值為233億元。今年上半年,山東鋼鐵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7.08億元,最新市值卻掉落至178億元。
事實上,市場對于“夕陽行業”一向不友好,以長期以來的低估值代表行業——銀行為例,早在2012年,銀行業ROE在20%以上時,PE就僅在10倍以下。如今,依然有25家銀行的扣非后市盈率低于10倍。
有著強勁盈利能力的股票,卻在市場上遭遇明顯的低估值,不少研究人士都對該現象有著自己的理解。看下來,他們的核心觀點主要圍繞“盈利無法持續”、“行業沒有前景”的要點展開。
例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逐一分析認為,在目前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當前的低估值正是對這種不確定的風險溢價。
房地產和建筑業均屬于周期性行業,業績波動屬于中等水平。盡管最近一年內ROE有所增長,但現金流狀況都顯著惡化。而且,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高增長時代已經過去。

煤炭、鋼鐵屬于典型的強周期行業,業績波動位居行業前列,正是因為業績波動大,所以給的估值也不應該高。
多位私募人士認可上述觀點,并承認,這也是目前市場的共識。
然而,在整體趨勢明確的情況下,銀行等行業的盈利能力將在具體多長時間內出現下滑?是否可能出現下滑斜率平緩的狀態?影響煤炭、鋼鐵等周期性行業的去產能、環保因素是否會在明年取消?這些政策是否會常態化?
對于這些問題,不少私募人士表示,具體時間節點和變化范圍幾乎無從預測,但既然有長期風險,索性不再配置。
從另一角度來看,既然持續盈利能力是考察公司是否被低估的關鍵因素,在估值水平較為一致的情況下,哪些公司盈利更加可持續,或在潛在風險因素發生時,哪些公司能夠一定程度避免沖擊,這些可能才是整體市盈率下行中的“便宜貨”。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邵好 李少鵬
以上內容為每經App出于傳遞信息的目的進行轉載,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