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8 22:29:30
在銷售之初曾“一鋪難求”的南京明發商業廣場,如今卻因空置率過高、業態雜亂而始終飽受詬病,開業7年的商場已顯“破敗”跡象。
每經記者|程成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魏文藝
作為明發集團在華東地區最大的商業地產項目,總面積超過42萬平方米的南京明發商業廣場,曾因緊鄰南京南站以及地鐵1號線、3號線等概念,在銷售之初曾有過“一鋪難求”的盛況。公開信息顯示,2008年銷售之初,明發商業廣場內的商住公寓售價曾接近9000元/平方米,商鋪售價也在10000元~60000元/平方米。
然而,自2011年開業以來,位置、交通的利好并未給明發商業廣場帶來人流,而其卻因空置率過高、業態雜亂而始終飽受詬病。
10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南京明發商業廣場后發現,有著近3000間鋪面的該商業廣場業態布局混亂、設施破損嚴重,除沿街商鋪出租情況尚可外,廣場內部的商鋪大多處于空置狀態,二、三層的部分商鋪更是被個人中介轉做公寓對外出租,開業7年的商場已顯“破敗”跡象。

南京明發商業廣場內部分商鋪大門緊鎖、人跡罕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高鐵南京南站北出口出來,向東步行至明城大道后,再往北步行至繞城路便來到達明發商業廣場,全程花了約十分鐘。而如果選擇乘坐地鐵3號線的話,到達明發商業廣場僅需要2、3分鐘,交通十分便利。
以明城大道為間隔,明發商業廣場由西側的A、B區,及東側的C、D區組成。西側的A、B區面積最大,人流也相對較多;東側的C、D區以明發國際大酒店、電子電器市場等業態為主,人流相對較少。
從明城大道拐進明發商業廣場的A、B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永輝超市的招牌。作為明發商業廣場內的主力店鋪,永輝超市在此營業已超6年時間,超市門前的路面上停滿了機動車。
沿著商場外圍的商業街走過去,各類餐飲店鋪沿街一字排開,因正值午飯時間,來此就餐的人并不少。除路邊堆放的建筑垃圾略顯雜亂外,明發商業廣場與其他商場并無太大差別,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我這個商鋪沿著街,人流也比較大,生意還可以。”一家餐飲店店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然而進入商業廣場內部,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穿過商場主通道,一座下沉式廣場進入記者視線,一艘以水泥制成、近5層樓高的“海盜船”居于廣場內的水池中。斑駁的外墻、用木板阻隔的通道,讓廣場內的這個標志性建筑褪色不少。
站在下沉式廣場的通道內向四周望去,除了一樓的部分商鋪開著門外,負一樓、二樓、三樓的大部分商鋪都大門緊閉。似乎只有來往穿梭的外賣小哥,在展示著這座巨型商業廣場的“人氣”。
“緊挨著南京南站還有地鐵1號線和3號線。”明發商業廣場部一房產中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你看到的商場內部的這些商鋪,一樓的位置好一點的月租金2000(元)左右,60平方米;二樓的大概在1200(元)左右,45平方米。另外,每個平方米每個月還要交4塊錢的物業費。”
“反正租金便宜,能干的下去就干,實在干不下去就搬走。”多位店主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場位置這么好,交通也不差,但人流量就是這么少,這么大的商場生意這么差,可惜嘍!”
不過在廣場內部的部分外賣餐飲店主看來,人氣不旺并不影響自家的生意。“我們主要做外賣,這里也就是個廚房,只要租金便宜,有沒有人氣無所謂。”一餐飲店主對記者說。

南京明發商業廣場內漆面脫落、疏于維護的標志性建筑“海盜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商業廣場內看到,鋪面雖多,但人氣確實不旺。僅一樓的鋪面就有近620間,而整個商業廣場的鋪面近3000家。除外賣餐飲店能見到外賣小哥,以及部分物流公司稍有人氣外,其他鋪面大多無人光顧。
在業態上,整個商場也顯得雜亂無章。除了外賣餐飲外,還有賓館、裝修公司、文化公司、培訓公司、物流公司、茶葉店、網吧、電子商務公司、影院,以及各類工作室等。
如果說一樓還能看到來往的行人,那么在商場的二樓卻少見行人。而在三樓、四樓更是“人跡罕至”,只是偶爾能看到開著門的工作室。
記者粗略估計,一樓的近620間鋪面,開門營業的接近一半,而二樓開門營業的鋪面不到3成,三樓、四樓則更少。
“二樓、三樓確實不太好租,但是租金和售價也低啊。”上述房產中介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二樓的租金也就一千(元)出頭,三樓的一些鋪子還不到一千(元)呢。即使賣的話,二樓、三樓的鋪子一個平方大概也就1萬5、6(元)左右,一間鋪子才60多萬(元),比外面的住宅便宜多了。”
正因為高層的商鋪對外出租不易,才催生了這些商鋪向以居住為主的各類“賓館”轉型以謀求出路。

南京明發商業廣場二樓、三樓部分商鋪被改為公寓對外出租
記者在商業廣場的二樓、三樓走訪時發現,大大小小的“賓館”“公寓”有近10家之多,此外還有不少個人中介將商鋪改為公寓向外出租。
記者聯系了一家個人租房中介,其帶著記者打開了三樓一間商鋪的房門。記者看到,這間近60平方米的商鋪,被分割成2間房,外面的一間房有20多平方米帶窗戶,里面的一間房有30多平方米沒有窗戶,但都配置有衛生間、床、電視等簡易家具。
“外面這間小的房租1500(元),里面這間大的房租1400(元),每個月寬帶費50(元),電費1塊2一度,水3塊9一噸,物業費每個平方每月4塊。”該中介表示:“如果想要便宜的,我這邊還有小一點的。”
在商場內走訪時,記者發現三樓的過道內晾曬著不少衣物,有著明顯的居住氛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偌大的廣場內,公共設施也鮮有維護、修補的跡象:屋頂掉落的石膏板比比皆是,護欄上的部分玻璃也已破碎,部分墻面的石材也已破損,處處流露出“破敗”景象。
“商場太大,鋪子太多,開發商當初都是分割著賣鋪子,小一點的40多平方米,大一點的60多平方米,也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招商。”上述房產中介向記者表示。
在該中介看來,正是因為商鋪的散售和缺乏統一規劃,才讓整個商場顯得混亂,隨之而來的是人氣的下滑,以及商場的破敗。“只要你肯出租金,都能從房東那里租到房子,房東才不管你是干餐飲,還是搞培訓、做公寓什么的。”該中介表示。
“高層的商鋪要么租給別人開賓館,要么賣給周邊的拆遷戶自住。”上述房產中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45平方米的鋪子6、7年前買的時候都快60萬(元)了,現在對外賣也才65萬(元)。再看看現在住宅漲成什么樣了,當初投資這些商鋪的人真是虧死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