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0 08:10:38
在調查中有私募告訴火山君,今年日內回轉交易年收益高的可以達到15%以上,一般平均收益可以在8%左右。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吳永久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目前市場這種成交低迷的困境之下,主動型+量化的“T+0”策略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私募的重視,尤其是在股票策略大面積虧損的背景下,純利用底倉日內高拋低吸的策略成為弱市行情下私募增強收益利劍。在調查中有私募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今年日內回轉交易年收益高的可以達到15%以上,一般平均收益可以在8%左右。
近期市場成交量低迷,導致很多小市值股陷入“無水”境地,一天成交不到百萬股的個股比比皆是。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9月30日,A股超過653只個股出現成交總量不足萬手的情況。從成交金額來看,A股市場3551只個股,成交金額低于2000萬元的個股多達1451只,占整個市場的40%。
每當市場環境下行的時候,私募產品清盤也多了起來,私募產品發行降至冰點。其中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繼續縮水,自今年1月份以來持續縮水長達7個月。產品發行量創新低的同時,私募產品的募資更為艱難,近期知名百億私募發行產品竟然只募到幾百萬元,令市場唏噓不已。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私募行業平均收益為-7.18%,8月股票策略平均虧損更是超4%。
股票多頭業績的不佳導致不少股票多頭策略私募基金向量化投資私募轉型,主要是因為量化投資策略主要以被動持有投資為主,研發運營開支較低,追求相對穩健回報,同時還可以擴大資產管理規模贏得一定競爭優勢,不少私募基金想借此打開新的募資空間。不過近期的市場低迷成交卻使得量化投資私募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希望盡早做大資產管理規模養活自己,另一方面低迷的成交量使得策略失效導致業績下滑。
今年6月以來,A股“僵尸股”現象就已加速顯現,而“僵尸股”的出現對于量化對沖策略的私募基金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在私募圈,甚至有量化私募在8月就開啟了放假模式,在朋友圈曬的都是出國旅游的照片。對此有私募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A股成交量萎縮對量化策略產生很大影響,成交量下降導致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市場容量也會大幅下降,同時策略的有效性也不如預期,如果部分股票成交量太小的話,就會陷入流動性風險,那么量化策略可能買不到或賣不出股票。
實際上市場處于低迷中時,也有閑不住的私募,近期在各大私募圈,日內回轉交易的小廣告不少,有業務員表示,程序化高頻“T+0”策略,公司可提供10%的安全墊,1000萬起發產品,年化收益在15%~25%。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該策略的核心在于,通過更快的速度賺取市場上非理性的錢。在目前這種低迷成交的困境之下,能做到15%~25%的年收益已經很不錯了,尤其是在股票策略大面積虧損的背景下,所以“T+0”策略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私募機構的重視。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向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表示,通常在震蕩市中,一般都會選擇空倉觀望,而高頻“T+0”則可以不斷地用資金反復套利,最大限度提高資金利用率,雖然收益不多,但在震蕩中不斷套利,所得利潤可以有效補償損失,相當于做了增強收益。所以說目前日內“T+0”策略是當下最好的收益增強策略。“T+0”策略的收益率來自于三方面:市場波動性、團隊實力和融券成本。其中收益率高低主要取決于個股的波動性,“如果股票波動性大,年化可以做到25%左右,如果股票波動性差,年化只有12%~15%。”
不過也有私募業內人士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現在市場低迷,個股分化厲害,只有好票才能做出收益,現在很多私募合作的外部“T+0”團隊的五五分成模式比較多,固定收益模式壓力則比較大,日內交易做虧了也要面臨保本的壓力,尤其是現在的市況下,大部分股票沒有成交量,很難做出收益。作為私募機構,即使量化基金承諾對做回轉交易的虧損保底,并且在實際過程中虧損2%~3%就止損,就算在今年股市波動小,交易不活躍的背景下,估計回轉交易一般年收益5%~6%左右。
但也有私募告訴火山君,這種主動型+量化不涉及全權委托、賬戶出借等情況,純利用底倉日內高拋低吸策略。目前“T+0”日內回轉交易模式的全年收益在15%~20%左右,但是現在市場成交低迷,絕對收益率也開始下降,如果市場行情不好,扣掉券源成本,“T+0”策略年化可以做到5%~10%。“T+0”日內回轉交易需要追隨趨勢,而非主動影響股價走勢,就個股而言,2018年以來出現了不少成交低迷的小盤股,一般日成交量低于1000萬元的個股就不適合納入“T+0”標的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