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2018-09-28 19:54:09
前三季度,多空雙方你來我往,上演“戰爭六部曲”。
28日收盤,A股前三季度正式收官。年內上證綜指累計下跌14.69%;期間,指數最高點為3587.03點,最低點為2644.30點。創業板指數則累計下跌19.47%。前三季度,多空雙方你來我往,上演一部“戰爭六部曲”。
2018年首個交易日,滬指上漲1.24%,由此掀開一波逼空行情,截至1月29日見年內高點3587.03點,累計上漲6.53%。該波行情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地產與金融板塊:地產板塊中“招保萬金”處于領漲地位,金融板塊中以銀行股為主要做多力量,期間銀行板塊上演一波罕見的“十連陽”漲勢。
1月的單邊上漲行情,使得多頭更加堅信漂亮50行情遠未結束,核心資產仍是配置首選。而此時,基于一致性預期的風險初現端倪——2017年上漲近20倍的比特幣在2017年末2018年初出現劇烈波動。
1月底至2月9日,滬指快速殺跌,期間跌幅超10%。對于這一時期的下跌原因,有市場人士指出,是對內部風險因素的消化和調整,這些內部風險因素包括前期白馬股的巨大漲幅、1月底時部分上市公司業績地雷頻發等。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2月份北上資金月度首次凈流出,而2月初美股連續大跌,進一步催化了A股在1月底2月初出現的急速下跌。
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春季躁動。2月中旬至5月底,這一時期滬指整體保持區間震蕩;市場風格有所切換,中小創個股收益超過滬深300等權重股,而外部風險事件初露苗頭并有所積累。其二,6月初至8月初,外圍市場風險發酵;6月19日滬指收盤跌破3000點,開啟新一輪下跌,期間偶有弱反彈。
有分析人士指出,這輪市場下跌的核心問題在于風險事件蔓延的超預期而非盈利問題或利率問題。
7月底-8月初的一波下跌,將前期滬指放量三連陽的成果消耗殆盡,市場由此進入徹底悲觀階段。期間成交金額大幅萎縮,當時有市場人士將其形容為A股的“至暗時刻”。2700點成為多頭的最后陣地,六下六上。
第一次:7月6日,盤中首破2700點,次日滬指上漲2.47%,收于2815.11點。
第二次:8月6日,盤中一度跌破2700點,7日上漲2.74%,收于2779.37點。
第三次:8月17日,滬指收盤跌破2700點,報收2668.97點;20日上漲1.11%,報收2698.47點;21日上漲1.31%,收于2733.83點。
第四次:9月3日,盤中跌破2700點;4日上漲1.11%,收于2750.58點。
第五次:9月6日,收盤跌破2700點,7日反彈將其收復。
第六次:9月10日收盤跌破2700點,18日下探至2644點后觸發強勁反彈。在此過程中,2638點成多空雙方心理臨界點,“破而后立”成為市場的一致預期,量能萎縮至極致,9月12日滬指成交金額為934.5億元,17日為869.6億元,與2015年6月8日滬指13099億元的成交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階段緊隨著滬指第六次收復2700點。
這期間,不僅驗證“市場的最低點往往不是最壞的事情發生的時點,而是投資者預期最為悲觀的時點”,同時也表明,當市場形成一致預期之時,便是階段反轉之時。
9月21日收盤,滬指報收2797.49點,周漲4.32%(9月17日至9月21日),創2016年3月以來的兩年半最大周漲幅。這一次主角恰恰又是銀行、地產等權重股。
9月28日收盤,滬指上漲1.06%,報收2821.35點,本輪下跌以來,收盤再次站上2800點。
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經歷此次深刻調整后的A股,雖尚難斷言就此全面反轉,但勝利曙光已經顯現。
市場人士表示,站在當前時點,風險溢價的影響正在收斂,經濟悲觀預期、信用風險等正伴隨放寬的財政政策和流動性的適度釋放而開始修正,對新興市場的擔憂及外圍事件演繹的擔憂大幅緩解, A股入富入摩、滬倫通有望于年底開通等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發酵,A股重塑預期后,仍有望開啟慢牛行情。(實習記者 牛仲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