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8-09-27 14:44:32
在當下美股多空分歧已經逐漸明朗化,本月摩根大通、法國興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都建議投資者,開始削減美股倉位,尋找歐洲和亞洲股市的機會。因為拉動美股這一輪上漲的主力科技股,如今都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頸,這加劇了投資者對科技泡沫的擔憂。
美股標普500指數屢創歷史新高,今年累計上漲9%,和全球其他地區股指形成的強烈反差,至少是1970年以來之最。
本輪始于2009年的美股牛市于當地時間8月22日創下歷史記錄,超越1990年10月至2000年3月的牛市記錄(長達113個月),成為美股史上最長牛市。
和美股等少數發達經濟體股市相比,全球大部分股市都是一片洼地,即使是歐元區股市也沒有收復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的點位。
不過,當下美股多空分歧已經逐漸明朗化。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本月摩根大通、法國興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都建議投資者,開始削減美股倉位,尋找海外股市的機會。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Andrew Sheets建議,如果想建倉美國之外的股市,現在需要關注歐洲市場,因為歐洲股市過去受到政治不確定性、歐洲即將結束量化寬松的猜測以及經濟反彈乏力等質疑,被過度看空已經超跌。
中國可能是新興市場最終反彈的關鍵。牛津經濟研究所全球宏觀戰略總監Gaurav Saroliya預測,中國將很快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來促進經濟增長。

圖片來源:攝圖網
實際上,2017年以來外資已經加速流入中國股市。2018年H1境外機構及個人合計持有市值達到1.28萬億,較2016年末增加96%。2018H1外資規模與境內公募基金公司持A股規模之比約為1.28 vs 1.72萬億,持股規模差距進一步縮小。
同時,明晟考慮進一步調高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至20%,根據興業測算:維持僅大盤股加入,2019年將帶來497億美元資金;2020年,納入比例不變,但納入成分擴充至大盤和中盤股,將帶來126億美元資金。
9月27日,全球第二大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正式將A股納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分類為“次級新興”(Secondary Emerging),將于2019年6月開始實施。A股占富士羅素新興市場比重將為5.57%,預計將帶來100億美元資金流入。
認為美股即將到頂的聲音,實際上也一直不絕于耳。具體來看,在技術指標方面,美股的確高處不勝寒。當前,美股市盈率僅次于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前的歷史峰值,已高過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的數值,與1929年美國大蕭條前夕數值相當。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FactSet的John Butters表示,雖然二季度80%的標普500公司EPS超過預期,但下季度預期已經下降;在已宣布第三季度盈利預測的98家公司中,76%發布負面預期,這是比例為標普500指數2016年一季度以來最高。
同時,拉動美股這一輪上漲的主力——以FANNG為代表的科技股,如今都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頸,這加劇了投資者對科技泡沫的擔憂。標普500年初至今9%的漲幅中,亞馬遜、微軟、蘋果、奈飛等這些科技公司貢獻了約40%。

圖片來源:攝圖網
Facebook和Netflix在二季度財報遭遇滑鐵盧后,一直在低位運轉。谷歌在7月27日創歷史新高后,不斷往下緩慢陰跌。亞馬遜和亞馬遜市值破萬億美元后,也上攻乏力.......如果龍頭股“偃旗息鼓”,而指數繼續一路高歌,那么美股很可能落得一地雞毛。
再者,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些分析師擔心美國股市的上漲,只是周期尾聲的煙霧彈。盡管美國經濟數據現在非常亮眼,消費者信心也處于十七年來的最高水平,但市場普遍擔心,明年初市場可能將要面臨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通脹上升和金融緊縮的挑戰。
當地時間周三,美聯儲將長期GDP增速預期維持在1.8%(遠低于二季度近4%的增速),并上調2021年失業率預期,并將“貨幣政策立場仍然寬松”的語句整體刪除。
CNBC援引State Street Advisors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Arone表示,取消“寬松”的措辭是美聯儲越來越接近中性利率的信號,他們擔心財政刺激影響逐漸消失后,經濟增長也將隨之降溫,“這對股市的影響很大”。
而且,美國政治風險日漸惡化,美股可能迎來大跌。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極可能出現民主黨控制眾議院,共和黨控制參議院的“對峙”局面,導致特朗普提前“跛腳”。里昂證券(CLSA)股票策略師Christopher Wood認為:
美國股市上漲和經濟加速的原因,是特朗普帶來的預期和改革,即稅改和放松監管。
即使民主黨只拿下眾議院,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這意味著美國政治將陷入僵局,特朗普政府未來兩年可能一事無成,財政政策上不會再有大動作;彈劾程序雖然不會成功,但也可能啟動來惡心特朗普。
華爾街見聞 廖志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