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9 22:51:01
9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意見要求,堅持調入和調出并重,優先調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明確、成本效益比顯著的藥品品種;重點調出已退市的,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較多、經評估不宜再作為基本藥物的,以及有風險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優的品種替代的藥品。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基本藥物目錄定期評估、動態調整,調整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年。對新審批上市、療效較已上市藥品有顯著改善且價格合理的藥品,可適時啟動調入程序。
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發布至今已經6年,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創始人史立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患者層面的需求也有所改變,藥物已經無法滿足臨床中的需要。
意見要求,堅持調入和調出并重,優先調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明確、成本效益比顯著的藥品品種;重點調出已退市的,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較多、經評估不宜再作為基本藥物的,以及有風險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優的品種替代的藥品。
所謂基本藥物,指的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藥品的依據。
8月30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此次調整在覆蓋臨床主要病種的基礎上,重點聚焦癌癥、兒科、慢性病等病種,調入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確、成本效益比顯著的187種中西藥,其中腫瘤用藥12種、臨床急需兒童藥品22種,均比原目錄顯著增加。調整后基本藥物目錄總品種擴充到685種。
盡管調整后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還未正式公布,但從意見中可得知這些藥品的特征。意見明確,對新審批上市、療效較已上市藥品有顯著改善且價格合理的藥品,可適時啟動調入程序。堅持調入和調出并重,優先調入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明確、成本效益比顯著的藥品品種。
對于新增的12種抗腫瘤藥,國家衛生健康委藥政司副司長張鋒表示,很多都是腫瘤靶向藥,已經進入醫保目錄的比較多。
意見也明確,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對于基本藥物目錄內的治療性藥品,醫保部門在調整醫保目錄時,按程序將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目錄范圍或調整甲乙分類。對于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和抗艾滋病、結核病、寄生蟲病等重大公共衛生防治的基本藥物,加大政府投入,降低群眾用藥負擔。
而調出方面,記者從國務院例行吹風會上獲悉,共調出22種藥品。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此前存在的有些對地方基藥目錄進行大量增補,給權利尋租留下空間的情況,此次意見明確,原則上各地不增補藥品,少數民族地區可增補少量民族藥。
藥品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后,意見提出,做好上下級醫療機構用藥銜接,推進市(縣)域內公立醫療機構集中帶量采購,推動降藥價,規范基本藥物采購的品種、劑型、規格,滿足群眾需求。鼓勵腫瘤等專科醫院開展跨區域聯合采購。
史立臣表示,公立醫療機構集中帶量采購既能夠降低藥價,同時能夠促進解決企業對于廉價藥生產動力不足的問題,解決藥品短缺問題。
此次意見也明確,全面配備優先使用。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和醫療機構信息系統應對基本藥物進行標注,提示醫療機構優先采購、醫生優先使用。將基本藥物使用情況作為處方點評的重點內容,對無正當理由不首選基本藥物的予以通報。
并且,還要建立優先使用激勵機制。將基本藥物使用情況與基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的撥付掛鉤。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間“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和風險分擔機制。通過制定藥品醫保支付標準等方式,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合理診療、合理用藥。
有醫藥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優先使用基本藥物能夠更好落實,需要加快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進程。此前醫生不愿意使用價格低的基本藥物,而使用高昂的進口藥物,既有出于創收的考慮,也有國產仿制藥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在目前降低藥占比、按病種付費等政策執行下,創收這一環被遏制,但是出于質量擔憂不愿意使用的情況仍然存在。應加快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讓醫生愿意優先使用基本藥物。
集中帶量采購以及優先使用,能夠提升企業生產積極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藥品的短缺問題。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壟斷原料藥進行限產提價以及企業串謀抬價的行為,也是造成藥品短缺的原因之一。
對此,意見明確,對壟斷原料市場和推高藥價導致藥品短缺,涉嫌構成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依法開展反壟斷調查,加大懲處力度。
還要建立健全全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系統,加強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等多源信息采集,加快實現各級醫療機構短缺藥品信息網絡直報,跟蹤監測原料藥貨源、企業庫存和市場交易行為等情況,綜合研判潛在短缺因素和趨勢,盡早發現短缺風險,針對不同短缺原因分類應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