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8 20:41:40
管清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A股筑底的過程是長期的,因為它受到的擾動因素非常多。簡單地拿現在的市盈率跟過去幾次大底的市盈率比,只具有參照意義,但不具有絕對的可比性。
每經記者|張曉慶 每經編輯|胥帥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徐杰 攝
9月13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年秋季“穩金融與穩經濟”閉門研討會在蘇州舉行,此次閉門會由蘇州市金融發展研究會、蘇州市上市公司協會聯合主辦,東吳證券協辦,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對話活動提供智略支持,金螳螂商學院特別協辦,九龍倉特別支持。
在研討會期間,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就A股市場走勢、中國民營企業傳承等話題談及看法。管清友認為,股票市場已經從資金端去杠桿到了資產端去杠桿,目前市場處于出清過程之中。
NBD:今年下半年以來,A股持續低位震蕩,市場情緒整體仍趨謹慎,有人認為這是一個筑底的過程,您對當前的A股市場有怎樣的判斷?
管清友:A股筑底的過程是長期的,因為它受到的擾動因素非常多,既有經濟領域的因素,比如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國內經濟周期變化等,也有經濟領域以外的因素。所以這個筑底周期可能會比較長,不大可能出現什么“V型”反轉。而且這輪我們內外部環境變化,和以往確實不太一樣,因此簡單地拿現在的市盈率跟過去幾次大底的市盈率比,只具有參照意義,但不具有絕對的可比性。至于說什么時候會走出來,那肯定要看內外環境的配合,各種因素去分析,至少我覺得現在筑底肯定是沒完成的。
與2015年相比,現在的股票市場已經從資金端去杠桿到了資產端去杠桿。2015年股市的波動其實是所謂資產泡沫的破滅,資金端去杠桿之后,這個資產泡沫就破了。
今年的情況則受內外環境的變化、經濟下行風險、企業盈利的惡化,同時還有信心不足等影響,當然今年也有杠桿問題,不過它是資產端去杠桿。過去很多上市公司做了股權質押,做“PE+上市公司”模式,當企業盈利惡化,同時整個宏觀環境收縮時,原來“PE+上市公司”收購的標的估值就會下降,股權質押就面臨了風險,所以它是一個資產端去杠桿的過程。另外,2015年是可以找到錢救市的,但今年很難。今年還是要通過改革來改善大家的預期,提升信心,要盡快出臺一攬子改革方案,包括交易制度、退市制度、發審制度,不然很難逆轉這個趨勢。
另外,從投資角度看,在這個筑底的過程,其實是可以發現很好的標的。好的標的既有發展前途,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性價比好。這不是說我們都去追那些所謂的互聯網“獨角獸”,它們是好公司,但不是好標的,好公司不等于好標的。
NBD:今年以來,有上市公司出現債務違約的情況,您認為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會有怎樣的發展態勢?
管清友:從統計上來講,2018年是信用債違約大年,2019年、2020年應該是慢慢逐次遞減的發展態勢。但還要看我們的經濟狀況,因為債務一定是和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企業也好,金融機構也好,處在經濟上行周期的時候,其實不太需要做風控;處于下行周期的時候,你會發現怎么做風控都白搭。對于企業來說,上行的時候,要能抵制住誘惑,下行的時候,要能抵擋得住風險,保持穩健狀態,這對企業本身的挑戰很大。
對于債務違約,從宏觀管理上來講,肯定是要加大力度去防止系統性風險,有很多種辦法,比如破產清算、資產處置、引入新的投資方。我們可能也需要這么一個出清的過程,已經沒法阻擋。我們對市場、對經濟規律還是要有敬畏之心。
NBD:對中小企業來說,現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是存在,您覺得有什么解決方法?現在提得比較多的是提升小微金融這類服務,您對此怎么看?
管清友:中小企業融資難,這是世界難題,一直是這樣。能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減稅。但是支出端不做改革,收入端去減稅怎么減得下來?支出端改革就涉及到事業單位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涉及到我們整個政府職能的轉型。
從企業角度來講,要學會適應周期,預判周期。從政府角度來講,要為企業提供服務和盡量減少各種不必要的稅費負擔,以及各種隱性負擔,也就是本質上還涉及到整個投資環境、營商環境的問題。
普惠金融也好,小微金融也好,這是個方向。我們的問題在于我們整個金融市場結構是一個以國有機構為主體的市場結構,這種結構就導致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不足。原來我們說讓"P2P"等行業去服務這些小微企業,但問題是得管好。比如說像"P2P"行業現在實行備案制了,原來都沒有備案制,我估計慢慢的要過渡到牌照制。
NBD:馬云近日宣布將在明年辭去董事局主席職位,屆時由現任集團CEO張勇接任,這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傳承是否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借鑒?
管清友:馬云式的傳承,對中國企業的所謂傳承問題是很有標志性意義的。東方社會對于血緣、親情看得比較重,而且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確實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和契約精神。所以從企業傳承的角度看,馬云的做法很有意義,很多東方國家的企業是家族傳承式,而馬云樹立了一個新樣板。
從企業本身發展的角度,互聯網企業技術、產品、服務更迭都非常快,每天面臨的問題非常多,企業的掌舵人需要不斷地去應對新事物,所以企業領導人之間的這種更迭,總體上也是有利于企業本身發展的。作為創始人不可能永遠屹立潮頭,確實得讓后輩的人慢慢往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