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外貿第一大省的“及時雨”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2 22:33:32

日前,廣東公布《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從2016年起,廣東省已連續三年專門出臺類似政策,為企業減負,扶持實體經濟發展。

 每經記者|楊歡 朱玫潔    每經編輯|劉艷美    

9月10日,廣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下稱“實體經濟新十條”)。

這樣的政策并非首次。從2016年起,廣東省已連續三年專門出臺類似政策,為企業減負,扶持實體經濟發展。但不同于以往,廣東今年的情況有點特殊。

就在上個月,廣東制造業PMI環比回落0.9個百分點至49.3,這是自2016年3月以來的首次跌破榮枯線。

同期,全國制造業PMI比前月微升0.1個百分點至51.3%。作為制造業強省,廣東的數據被全國甩在了身后。

PMI作為世界通用的反映未來經濟預期的先導指數,備受市場關注。在這個節骨眼上,廣東發布“實體經濟新十條”,多少有點“及時雨”的意思。

制造業PMI跌破榮枯線

對于廣東PMI跌破榮枯線的消息,廣東省經信委分析認為:“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總體平穩,但受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影響,穩中有變的形勢已經初步顯現。”

具體來看,從今年4月份以來,廣東制造業PMI出現持續下跌。與內地其他多數省份不同,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的制造業更多依賴出口而非投資,其近三年的GDP中出口比重一直在45%左右,而全國是20%不到。因此,廣東制造業在外貿環境里可謂是“春江水寒鴨先知”。

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央層面上也連續表態:

8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銀行保險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就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等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求。

8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實施好已出臺措施的同時,再推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舉措。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的財稅支持進一步加大。

9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會上提出,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力度,更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有評論稱,廣東省推出這一文件,其意義并不僅僅在對廣東省企業解困。它或許意味著,地方發展經濟的主動性又開始發揮其強大的作用。

事實上,不只是廣東,近期福建、河南、河北等地也紛紛出臺新一輪的“降成本”政策,但重點多數放在“降低社保費率”上。

從過去的搶人搶企業,到現在給人和企業減負,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的競爭也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實體經濟新十條”

制造業是廣東的經濟支柱,以加工制造,民營企業為主。這對于要素成本敏感,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可以想象廣東整體制造業的轉型陣痛。

轉型不是一句話,技術研發、產業升級需要大量經費支撐,當企業生意難做時,如何還有精力來支撐轉型?

2017年8月,《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實體經濟十條”)發布,綜合今年剛剛發布的“實體經濟新十條”,我們可以看作一種制造業轉型升級“兩步走”的思路。先集中為企業減負,騰出資金,然后再具體的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升級。

去年“實體經濟十條”從大堆政策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它的“實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表示,有種看法是這類新政一般原則性、抽象的條文比較多,“實體經濟十條”則是針對性比較強,在減稅等方面很具體”。

其中包含了稅收、用地、社會保險、用電、運輸、融資、制度性交易等7方面的企業成本。效果比較明顯的,比如用電成本上,通過一系列措施,平均降低廣東省省銷售電價約 6 分/千瓦時,據統計,這使2017年減輕廣東全社會用電成本約276億元。

另外,“實體經濟十條”在社保、運輸成本、稅收等方面也有具體到減負的數據和操作細節。

據統計,從2017年8月發布后到2018年6月,“實體經濟十條”一共為企業減負963億。這是個什么概念?今年廣東上半年稅收收入為5000億元出頭。

確實,在今年的“實體經濟新十條”中,除了繼續強化降成本的條例,更加明顯的變化是,強調了支持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增加了6個政策點,包括兩項鼓勵企業自主研發的政策。

某種程度上,去年的“實體經濟十條”只是對發展新型產業支柱做了一個導向,一個表態。比如:“以珠江西 岸為龍頭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 以高端智能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 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 物醫藥為方向的萬億級制造業新興 支柱產業培育予以重點支持。”

今年在此基礎上,擴大為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其中包括扶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開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技術改造等等。

到2020年4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2020年前省財政對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可享受技術改造事后獎補(普惠性)政策。

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并非一蹴而就,在新舊動能之間還需謹慎“空檔期”的出現。

在林江看來,“實體經濟新十條”表現出政府對新經濟抱有很大的希望,對傳統制造業也給予了一定的這個重視,“我覺得十條這樣去平衡,在還是一定程度上還是對的”。

積極的意義在于,普遍為企業減負,給了傳統經濟企業、中小型民營企業一些“喘息”的機會。“如果你能夠轉型的,那我還是給你一些支持,那么實在撐不下去的,那就讓他安靜的離開”,林江說,“畢竟民營企業的興敗還關系著就業的問題,而就業關系著社會穩定。”

一般來說,新經濟產業對勞動密集型的工人吸納程度不高,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過于落后的企業應該被淘汰,而有條件的傳統經濟企業,也應該為其留下機遇與空間,循序過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廣東 實體經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