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8-09-12 09:04:35
蔚來汽車美國IPO定價為每股6.25美元,此前給出的定價區間為每股6.25-8.25美元。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蔚來汽車(代碼“NIO”)將于今日(9月12日)登陸紐交所,但市場反應冷淡。路透社報道,蔚來汽車(下稱蔚來)美國IPO定價為每股6.25美元,在定價區間下限。此前給出的定價區間為每股6.25-8.25美元。
蔚來于8月13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招股說明書。招股書顯示,蔚來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籌集近18億美元資金,股票代碼“NIO”。
不過,8月28日,蔚來更改了招股書,預計籌集資金不超過15.18億美元。在半個月內,蔚來的目標募資金額縮水了近3億美元。
媒體今年4月稱,日本軟銀集團有意在蔚來IPO中購買2億美元股票,但在其即將上市的節骨眼上,也被外媒曝出將不參與首次募資。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擔任蔚來首次公開募股的聯席主承銷商,美銀美林、德意志銀行、花旗集團、瑞士信貸、瑞銀集團將擔任聯席副承銷商。
此次“流血上市”,也是無奈之舉。
9月9日在中國首屆新能源汽車產業峰會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表示,國內很多新能源汽車面臨量產交付、性能差、沒有市場競爭力等問題,“面對特斯拉入華、國外電池技術日趨成熟,留給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時間已經不多,窗口期只有3-5年”。
今年7月,特斯拉宣布在中國建廠,預計兩年后開始生產汽車,再過兩到三年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給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賈新光認為,中國很多新能源車的定價都與特斯拉Model3接近,在30多萬元左右,特斯拉一旦開始量產,將對國內車企產生直接影響。
今年開始,政策補貼的大幅縮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之一。根據新的補貼方案,純電動車續航150-300公里車型補貼分別下調約20%-50%不等,低于150公里續航的車型將不再享有補貼;續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分別上調2%-14%不等。
補貼新政6月12日開始實施,影響可謂巨大。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份額約18%,其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72.19%,財報稱補貼退坡是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大車企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的同時,也涌現了不少出身于互聯網科創公司或者其他非關聯產業跨界從事智能電動車制造的“造車新勢力”,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蔚來汽車、小鵬汽車、恒大入股的法拉第未來等。
目前,蔚來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不足45億元,因此,蔚來此時流血上市,既是為了資金,更是為了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搶得先機。
蔚來2016年底向市場推出了第一款EP9電動超跑,但直到2018年上半年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收入,而且至今尚未實現盈利。
招股書顯示,從2016年至2018年6月30日的兩年半時間內,蔚來的總收入僅為4599萬元,而總營業費用達到了107.42億元,凈虧損109.2億元。
其中,蔚來2016年凈虧損25.73億,2017年凈虧損50.21億元人民(比2016年凈虧損額翻了近一倍),2018年上半年凈虧損33.26億元。如果按照這個勢頭,蔚來汽車2018年凈虧損額可能再創新高。
2017年12月,蔚來推出首款量產汽車ES8并開啟預定,作為公司唯一的創收車型,已經收到了約1.7萬份訂單。
目前,蔚來ES8產能不足,交付量遠遠不夠。截止8月28日,蔚來一共生產出2200臺ES8,已交付1381臺,還有15761臺訂單等待交付。其中有9497份是只繳納了5000元且可全額退款的訂單。如果在交付ES8時遇到延誤,可能會有大量預訂取消。
招股書還提到,蔚來計劃在2018年底推出第二款量產電動汽車ES6,并在2019年上半年開始首向用戶交付。但按照現在的節奏,能否按時交付還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盡管現在虧得一塌糊涂,但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蔚來很有潛力成為領頭羊。
蔚來自2014年成立以來,前后共計完成了6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140億元,吸引了騰訊、百度、高瓴資本、紅杉資本等參與。蔚來也相信騰訊、百度和京東等股東們也會給予其助力,這也是說服投資者的一大理由。
招股書披露,騰訊是蔚來的第二大股東,僅次于其創始人李斌,但阿里支持的小鵬汽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交付過一輛汽車,沒有工廠,也沒有獲得生產許可證。
同時,雖然特斯拉已經在上海投資建廠,但實現量產還需要2年時間(2020年),對于蔚來而言,只要解決資金問題,蔚來很有潛力成為中國電動車領頭羊。
同時,蔚來的經營戰略和小米“雷同”,以硬件為入口,放長線釣大魚,以來用戶的增長和粘性開展互聯網服務賺錢。
蔚來創始人李斌明言,汽車只是入口,他沒打算賺賣車的錢。但是,想繼續賺錢,必須讓入口夠大、車主及潛在車主群體更龐大。蔚來希望持續不斷地從客戶兜里掏錢,用國家通用語言描述,即“以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為使命”。
(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廖志鴻)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