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0 22:52:05
對于每個國家或城市來說,想要吸引人才的方法幾乎都是一樣的。而現在,有很多海外留學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了中國。
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賈運可
“對于每個國家或城市來說,想要吸引人才的方法幾乎都是一樣的。而現在,有很多海外留學的人才都被吸引到了中國。”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挪威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時,就當下中國對高端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十分看好。
9月10日,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在成都舉行,包括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8名海內外院士、148個海外創新團隊在內的,約800名中外嘉賓出席會議,愛德華·莫索爾正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非常迅速。”莫索爾說:“因此,我此行一方面是為了給潛在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些建議和未來的參考。同時,也是想嘗試將我研究的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
莫索爾對人工智能與基礎醫學的結合,興趣十分濃厚。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不只一次提及人工智能與大腦相關疾病診療、治療結合的優勢。
他以常見的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前景。“早期診斷老年癡呆時,非常困難。”他說:“一般來說,我們需要去觀察病人,看他是否有一些特別的癥狀,比如說失憶或者是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甚至是忘記很多重要的事情。”
根據他的介紹,相關診斷傳統的做法,是通過一些心理測評來評價一位病人是否患了老年癡呆。但若得到人工智能的助力,診療或許將變得更加容易。
“若我們可以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結合,尋找一些變量或決定性指標,我們或許就可以確定其是否符合老年癡呆的病征,從而達到早期的病理診斷。”在莫索爾看來,早期的診療和干預治療,尤其是在腦神經、退化疾病方面,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他看好人工智能在相關領域應用的原因之一。
“開發新藥沒有捷徑,我們需要的是耐心。” 在莫索爾看來,對于中國的諾貝爾獎之路,亦是如此。
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都被認為是科研機構甚至國家科研實力的象征。莫索爾認為,中國已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未來更是可期:“時間會改變一切。”
所謂“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莫索爾對此也十分認同。在他看來,科學的發展首先是“人”。吸引人才,首要的,就是初創公司的發展環境。他認為:“通常的做法是投資建設科學實驗室、投資購買設備等。”同時,他也指出,資金支持對人才的吸引也不可忽視。
此外,對于國際人才的吸引,莫索爾建議首先幫助國際人才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包括繼續發展國內的語言教育。“當然,良好的科研環境、科研設備,以及優越宜居的生活環境,優質的兒童教育、保健資源也都是吸引國際人才不可缺少的。”他說。
筑巢引鳳,鳳將自然而來。
莫索爾指出,其實,諾貝爾獎通常都是給予那些工作很多年的科學家。尤其是在醫學方面,很多研究項目都是在三四十年之前開始的。“因此當下的獎項,更多是對幾十年前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延時’體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