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0 22:34:47
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認為,發達國家具備完整的環境法規、法律制度體系,他們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完整,操作性強,處罰力度大,這使得企業乃至全社會都在遵守相關法律。企業不敢輕易去做違法的事情,因為處罰可能會使他們破產。
每經記者|張鐘尹 每經編輯|陳星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
近年來,環境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們的環境狀況如何?生態文明建設到了什么階段?如何向世界汲取有效的治理經驗?
9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上針對以上問題專訪了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
溫宗國向記者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達國家具備完整的環境法規、法律制度體系,制度操作性很強,處罰力度很大,這使得企業乃至社會都在遵守相關法律,企業不敢輕易去做違法的事情。
NBD:現在,生態文明被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在什么樣的時期和階段?
溫宗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理念、國家戰略、發展目標,在全社會加以推行,是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貢獻。近五年來,我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現在,生態文明被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且做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部署。目前,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進入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階段。
NBD:隨著生態文明重要性的不斷提升,我國近幾年取得了哪些成果?
溫宗國:從國際角度來看,從2013年到2016年,聯合國相關組織都對中國有關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支持,做出了高度的肯定,認為我們給出了一個重要的中國方案,也給其他國家提供經驗和探索。
此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已經初步形成,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比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等,這些都得到了高度重視。
NBD:近幾年環境工作得到了多方面改善,但環境污染、資源約束等問題仍然突出,總的來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什么形勢?
溫宗國:我們看到了非常明顯的成績,但是確實也存在挑戰。我們要在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目標,這一目標從原來21世紀中葉現在提前到2035年,提前了15年。但另一方面,這對于資源環境的壓力也是在加大的。從頂層設計角度講,應當要注重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加劇與實現發展目標的匹配和協調。
需要重視的是,臭氧、有機污染等新的污染問題開始出現。我們在對待這些新的環境污染問題,如何能夠抓住重點,我認為這非常重要。
另外,我們需要在相關制度的改革與細化方面加強。我們在制度方面,做了很多的部署,也體現了很多成效,但需要進行及時調整。整體上看,當前的制度體系約束機制多、激勵機制少;有些制度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統籌協調難度大。
NBD:發達國家在生態保護方面走在前列,他們的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溫宗國:從國際經驗來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清潔能源的利用是國際提供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經驗。具體來看,大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由于掌握石油市場,石油和天然氣相對清潔,對大氣影響較小,發達國家在能源結構方面的改革非常成功,清潔能源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而煤炭等資源消費的比例下降,這是環境質量改善的一個重要經驗。
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具備完整的環境法規、法律制度體系,他們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完整,操作性強,處罰力度大,這使得企業乃至全社會都在遵守相關法律。企業不敢輕易去做違法的事情,因為處罰可能會使他們破產。
另外,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輿論引導和科學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前瞻性,而不是說已經出現了問題,我們才來想辦法去解決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