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23:05:56
正在舉辦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上,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在談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時,他表示,中國已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方面居全球首位,而且也在領導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中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王曉波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科學文化·未來倫理·共同價值”,其意義在于挖掘人類共有的科學精神,培育健康的科學文化,于現代科技高速發展進程中探究未來科技與社會倫理的和諧共生之道,促進人類共同價值的建構升華。
在可持續發展分論壇結束后,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在專訪中,耶里尼克表示,中國雖然已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方面居全球首位,但仍需建立自然資源的開采標準。他還指出,有了持續的產業型技術升級,創新將變得水到渠成。
圖片來源:太和智庫
NBD:您如何看待中國在前沿科技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作出的努力?在這兩個領域中,中國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提升?
耶里尼克:從歷史上看,自從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在這兩方面的努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生存階段、發展階段和當下變強的階段。
在過去,有一個教訓是如果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體不接受工業化和新技術,那么它就可能停滯不前。在上一個世紀,西方的經濟模式之所以更為高效,是因為它接受了工業化的變革和新的技術。中國也學習了當時西方的經濟模式,而且中國現在正在擁抱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我認為,這是中國為了在如此龐大的人口中實現自我效能所需要的技術能力的不斷升級。
NBD:您已經就基礎設施開發、創新和以人為中心的方法進行了多次討論。在您看來,一個社會如何才能提高人們的創新意識,不同的社會領域應該如何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創新的市場環境?
耶里尼克:科學與文化也是太和一直以來的一個主題,而這些科學與文化往往在傳統文化消失的時候出現。但當傳統文化伴隨著現代化消失時,一些價值也不再起作用。當下越來越多的社會是以科技為核心的社會,因為科技、科學和先進的知識就是那些創造價值共識的東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現代的社會,都是科學社會。
但是一旦一個政府意識到持續的產業型技術升級對于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性時,那么創新就變得很自然,因為持續的產業型技術升級是一種激勵機制。在經濟體發展的某一階段,如果不創新就無法進一步降低成本,或者必須壓縮現有的產能。但如果這個經濟體為了想擁有一個新的市場,就需要一個新的產品/服務和其他發展軌跡。
NBD:作為前世界經濟論壇的高管,您對全球經濟和前景持什么看法?大型經濟體們應該如何共同努力,去消除貧困等其他全球性問題?
耶里尼克: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總結,而且可持續性適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人類的發展、貧困的減少、不平等的減少,以及平等的教育機會;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另一方面,其中包括《巴黎協定》。我認為,如果把所有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事項列一個優先級,氣候變化可能會是最嚴重的一個。針對改善氣候變化的行動已經有了,但需要更有影響力地去完成,而且需要更加協調,這需要全球性的領導力和環境治理。
在我們的分論壇上,所有的嘉賓都達成了共識,即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已經排在全球首位,而且在領導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但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就是我對中國如何在多極世界中發揮領導作用的看法。與此同時,在這個多極世界中,也有很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需要被各個國家解決。在當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全球化的治理,去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希望不僅是歐洲,美國也能重新回到共同治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發現他們的國內問題,并找出共同的應對策略。
NBD:您剛才說到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成為全球的領軍國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投入也比較高?您如何看待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投入?
耶里尼克: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大的經濟體,中國最近幾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在全球還是最多的。
經歷了在這幾年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之后,中國需要為自然資源的開采和負責任的開采建立標準。其次,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關于基礎設施的倡議。從“一帶一路”倡議的角度來講,可持續性有兩方面。首先,這個倡議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社會發展,減少貧困;另一方面,基礎設施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也使用了大部分的自然資源。因此我認為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