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23:02:45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9月8日,在“新多極世界中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景”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海濱稱,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后,中國將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引領者角色,但是,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和地位須要堅守。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實習編輯|廖丹
圖片來源:太和文明論壇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9月8日,在“新多極世界中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景”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海濱稱,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后,中國將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扮演引領者角色,但是,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和地位須要堅守。
張海濱介紹,去年6月1日,美國正式宣布要退出《巴黎協定》。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以后,全球氣候治理面臨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中國站出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于“引領”的含義,張海濱認為,引領不是領導,不是要填補真空,不是要中國一家來承擔領導全球氣候治理這樣一個責任;引領并不意味著中國從發展中國家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中國的引領是體現在加大全球領導力的建設上,中國新的引領作用一是主要體現在觀念的引領上,二是主要體現在行動的引領上。
“現在國際社會對中國有很多的期待,我們應該借這股東風,在那些關鍵領域,在那些適合中國的、我們自己需要發展的那些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比方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可持續發展的實驗區建設,我們自己要干的這些事情,包括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的協同,這些是我們自己要做的。”張海濱說,但有些領域還是要堅守,比如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和地位我們就要堅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