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基礎研究是重中之重 中國科學院院士:很多科研產生影響需幾十年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18:21:47

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以古希臘的數學和哲學為例,盡管短時間內沒有看到效果,但在文藝復興時開始‘發芽開花’。”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勵建書在現場表示,一些科學研究2~3年能看到成果,但很多科學研究產生影響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胥帥    

科學家們在現場談論怎樣培養未來人才    實習生唐澤坤 攝

“很多科學研究不能要求幾年內看到效果,基礎研究短時間內不一定能落地。”9月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暨未來人才高峰對話上,美國布朗大學Theodore B.Stowell應用數學講座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舒其望發出的一句感嘆。

如何培養出適合時代趨勢的未來人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眾多國內外的科學家看來,未來人才的原創精神、想象力十分重要。此外,他們也強調,“實驗室是培養人才而不是研究產品的地方”。

不一定要用論文數量衡量科研

顯而易見,科研創新工作究其根源是創造力的體現,唯有良好的生態才能激發持久的創造力。生態既包括從校園到產業的循環體系,也包括社會評價、價值觀念、激勵機制等軟性環境的構建。

在現場,多位科學家認為基礎研究是目前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以古希臘的數學和哲學為例,盡管短時間內沒有看到效果,但在文藝復興時開始‘發芽開花’。”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勵建書在現場表示,一些科學研究2~3年能看到成果,但很多科學研究產生影響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

“教育需要靜下心來好好做,不一定要用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衡量科研指標。需要提供寬松環境研究科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并且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十分重要。”舒其望提到,相比國內的教育,國外教育有更多靈活性。例如,學生可以跨專業找老師指導論文,而這可以促進不同學科的交流和合作,促使教育迸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美國西北大學Pance講席教授夏志宏認為,未來需要增加年輕人的數量,讓一些有想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參與帶頭,目前很多項目的評審規定需要一定數量的院士增加,需要增加年輕人的數量。

此外,夏志宏提到,國內在教育方面,過早地讓學生接觸專業化的東西,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未來,一是需要增加對于基礎科學的研究和投入,二是為年輕人提供好的環境,潛心研究。

實驗室不是培養產品的地方

毋庸置疑,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本。基于具備應用前景的科研方向開展教育、培養人才,是各國共同的目標。應該如何分層次、有重點、系統化的培養人才?與之相應的教育體系又該如何構建?

“實驗室是培養人才、磨煉功底的地方,不是培養產品的地方。不應該在實驗室里就想著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投資人和企業家去想的。”普林斯頓大學Paul&Marcia Wythes講席教授、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凱表示,中國很多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就需要具備商業模式和產品思路。

美國科學院院士楊培東表示,盡可能激發年輕人的科研時間和經費去自由研發,而不是給予經費去研究某個院士、企業家感興趣的項目。

“科學研究也是非常寂寞的一件事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提到,在外界看來,研究科學的人有些不近人情,非黑即白。而只有通過不斷思考和反省,才能把科學往前推。

“不是僅僅掌握一個學科的科學知識就能應對目前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鮑哲南教授則認為,未來科學需要未來人才,目前世界面臨能源危機、人口增加等很多難題,未來需要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來解決多重難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未來人才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