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8 18:09:48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9月8日,在“新多極世界中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景”分論壇上,圍繞如何克服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各位參會嘉賓進行了激烈討論。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實習編輯|廖丹
每經記者李彪 攝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在北京舉行。9月8日,在“新多極世界中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景”分論壇上,圍繞如何克服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各位參會嘉賓進行了激烈討論。
捷克共和國前總理Jan Fischer首先拋出了一系列問題:“我們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在哪里?還有我們遇到的困難在哪里?挑戰是哪些?通過我們的會議,我們要看一看我們當前的歷史階段,可持續發展是什么意思呢?”
Jan Fischer認為,可持續發展的要素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福祉、社會發展以及環境的可持續性,其中的關鍵詞就是平衡,一定要取得平衡。
Jan Fischer指出,現在,民粹主義有抬頭趨勢,而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上也沒有取得喜人的進步,還有資源匱乏也是目前的挑戰,比如說水資源、土地資源,而問題就是可再生能源是不是一直都是可持續的?
同時,波黑前總理Zlatko Lagumdzija說:“我喜歡把可持續發展目標分門別類,那么,最關鍵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什么呢?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本身的變革性,它去變革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治理方式,這是非常有效率的,我們要定義,我們如何能夠更有效地去執行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能夠改變我們的知識、技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Zlatko Lagumdzija介紹,第一個組別是教育;第二個是包容性,把所有利益攸關方、所有受影響的人都包括進去;第三個是就業,我們必須要工作才能夠繼續前行,而工作跟經濟增長是息息相關的,教育、包容性、就業,這是第一個類別。第二類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衛生和人類的福祉,因為他們是息息相關的。第三個類別是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產業本身就是一個支柱,如果這個支柱不重視的話,其他的所有支柱都是一紙空談。第四個類別是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第五個是交通,還有最后一個是電子政府和數字經濟。
“我們要有創新的機制來彌合我們的一些差距,因為我們要實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話必須要有資金來源。”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Zlatko Lagumdzija說,聯合國貿發組織曾經說過,全球每年需要5~7萬億美元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官方發展援助的投資只占了所有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2%。
具體到氣候談判上,巨大的經濟成本也是導致當前世界各國在氣候談判上難以達成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和智庫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侯佳儒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條第五款將氣候治理與貿易問題連接起來,這非常關鍵,他表明氣候問題(包括氣候治理)和經濟問題是密切相關的,這涉及到未來經濟社會的轉型問題。
侯佳儒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條一、二、四款所談到的利益格局分配不公平,將貿易問題、利益問題攪合在了一起,這些因素攪合在一起又導致我們若要對環境做出集體決策就變得非常困難。目前,盡管《巴黎協定》出現以后,我們的確在取得進步,但是,未來的挑戰遠比目前想象的看到的要尖銳得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