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5 23:27:02
每經記者|趙成 每經實習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段思瑤
面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散亂的問題,工信部開始清理企業的生產資質。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了《關于對擬上報〈特別公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第1批)〉企業清單進行公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擬將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12個月及以上的30家企業名單上報工信部。在這份企業名單中,廣汽本田、哈飛汽車、華晨汽車、長安標致雪鐵龍、長安鈴木等30家車企紛紛“上榜”。
“這一措施,可以為那些想干實事,卻苦于沒有生產資質的企業騰出資源,有利于合理規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那些不生產或存在問題的企業,就應該盡早進行整頓或清理。
30家車企一年未生產
根據《通知》,此次“上榜”的30家企業名單是根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工信部39號令)(以下簡稱《39號令》)的要求,對于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工信部予以特別公示,而相關企業再次生產需要重新經過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破產的企業,將被撤銷資質。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日前就在201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以下簡稱泰達論壇)上表示,2015年以來,工信部優化了產品準入流程,減少了產品審查環節。但同時,工信部也著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大了一致性監督檢查的力度,依法依規處罰了一些違法違規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30家“上榜”企業中,除了廣汽本田等傳統車企,今年剛被五糧液集團收購的凱翼汽車也“上榜”了。
據了解,凱翼汽車在早前就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但是后期由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標準越來越高而“夭折”。
“因為早期研發的概念車到后期無法滿足當前的新能源相關標準,后來就放棄了上市。”凱翼汽車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
同樣“上榜”的廣汽本田也已經開始行動。廣汽本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汽本田有一款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了準入審查,第二款新能源產品也將于本月完成審查。”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認為,《通知》可以倒逼企業加快產品研發和生產,而不是拿著生產資質去牟利。
上榜企業或被撤銷生產資質
根據《通知》,公示名單中的企業,如果未能在9月9日公示期結束前及時補充數據,將被工信部特別公示,而未能通過工信部的核查將被撤銷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在國家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背景下,許多汽車企業在最初制度還不完善時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但“占坑”后,一些企業并未積極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生產,而是將“底牌”藏在手中。許海東認為,此次工信部發布的《公示》,就是對那些動機“不純”的企業進行鞭策和整頓。
事實上,工信部此次整治新能源汽車擬取消部分生產企業的生產資質,也與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散亂的局面有關。
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續超前在9月1日的泰達論壇上表示:“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從產業來看比較分散,產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少明星車型和國際高端品牌。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在世界領先,但新能源汽車卻分散在200多家汽車企業。”
數據顯示,2018年前7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逼近50萬輛,同比增長97.1%。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獲取獨立新建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有15家,雙資質的純電動汽車企業僅有7家。從今年起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逐漸退出,直至2020年全部退出。這也意味著,留給車企的窗口期不多了。另一方面,目前在等待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有200多家,在排隊過程中這些企業仍要保證資金與人力的投入。
許海東告訴記者,工信部這一舉措,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事后監管,逼迫那些擁有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加快研發、生產,進而將產品投入市場,有利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