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2 23:02:16
每經記者|聶虹 每經編輯|肖芮冬
2008年,以Wealthfront為代表的智能投顧(Robo-Advisor)公司在美國快速發展起來。2015年之后,智能投顧在國內廣受追捧,各大金融機構也相繼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目前,國內智能投顧模型同質化情況較為嚴重,多家智能投顧產品上半年收益告負。
雖然智能投顧不代表不虧損,但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業績無疑還是讓不少人有些失望;那么從股東的角度出發,智能投顧有為他們帶來客戶、創造良好收益嗎?
銀行智能投顧將是下個爆款?
據了解,國內智能投顧開展的時間并不長,主要由第三方科技企業、商業銀行、基金和券商開辦。就銀行智能投顧系統而言,招商銀行于2016年推出“摩羯智投”,被視為國內第一家推出智能投顧的銀行。
隨后,各大銀行相繼推出智能投顧系統,被認為業務最可能受到智能投顧沖擊的銀行業,成為研發推出智能投顧的主力軍。
或許由于上線時間較短、成效尚不顯著,在2018半年報中,明確給出智能投顧銷售業績的機構幾近于無。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仍注意到,有兩家銀行公布了智能投顧的銷售情況。
招商銀行半年報顯示,旗下“摩羯智投”累計銷售規模達到116.25億元。與其基金銷售總規模相比,累計銷售規模并不算大,但表現也算可圈可點,“上線以來,累計收益位居全部公募基金的前30%。”另外,中國銀行半年報也提及,“中銀慧投”從4月推出到6月末,創造了40億元的銷售業績,“AI+金融”的潛力可見一斑。
大部分推出智能投顧的銀行機構雖然并未給出銷售業績,但也在半年報中披露了最新的業務開展情況。比如江蘇銀行就表示,“智能投顧新增客戶4.4萬戶,人工智能技術在營銷、風控、運營等領域完成30項擴展。”
目前,國內的智能投顧系統尚處于起步階段,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知名管理咨詢公司埃森哲在《智能投資在中國》中仍表示看好中國智能投顧。其認為,就像余額寶的推出激發了大眾理財意識的覺醒,智能投顧很可能會成為教育普通投資者的下一個“爆品”。
基金代銷市場競爭加劇
或許隨著技術應用的成熟,智能投顧系統會成為各大機構爭奪“基金售賣王”的一大助力,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這還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著眼當下,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近年來快速發展,就今年上半年而言,其中是否有佼佼者擊敗銀行系基金代銷巨頭,成為“基金售賣王”呢?
從今年上半年的基金銷售額來看,賣得最好的仍然是銀行。上半年“基金售賣王”的桂冠由招商銀行摘得,其代理基金銷售額達4898.37億元,同比上漲52.17%。同期,第三方基金銷售領跑者的天天基金,上半年銷售額為3025.55億元,同比上漲90.8%。
值得注意的是,天天基金去年中報的基金銷售額為1585.68億元,只達到同期基金代銷第一(工商銀行)銷售額的42.5%。而今年中報時,天天基金的代銷金額已經達到基金代銷第一(招商銀行)的60%以上。
此外,雖然沒有披露具體的基金銷售金額,但螞蟻基金的營收數據也十分可觀。報告顯示,螞蟻基金上半年營收7.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2.43%;凈利潤4582.59萬元,去年同期則為虧損1204萬元,同比增長480.61%。
目前來看,銀行仍在基金銷售渠道上占有極大優勢,但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也在迅速擴張版圖,增加旗下代銷基金的數量。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120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平均每家代銷1114只基金,而157家銀行平均每家代銷基金數為360只,不及前者的1/3。且不論賣得好與壞,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賣得更多、更廣卻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百度和騰訊相繼入局互聯網基金銷售,基金銷售市場的競爭注定會越發激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