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2 17:38:16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的監管既要體現傳統金融監管的延續性,又要充分體現信息化時代的適應性。應該貫徹落實所有的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的基本要求。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姚祥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目前,金融科技不斷呈現一些新特征,帶來一些新的挑戰,需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視、深入思考,并有效應對。CF40常務理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提出,建立完善多層次金融科技治理體系,具有十分重要且緊迫的現實意義。
9月2日,中國金融40人論壇(CF40)和金融城(CFCITY)在北京舉辦“第三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峰會主題為“新形勢新金融新監管”。李東榮指出,應該充分運用現代治理理念,依托政府、市場和社會在內的多元治理主體,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努力去建立完善法律約束、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內控、社會監督五位一體多層次的金融科技治理體系。
李東榮指出,首先要嚴格法律約束。從整個金融的發展歷史過程來看,按照業務實質和法律關系,將金融科技活動納入相匹配的法律制度框架,這是各國的一個普遍做法,也是歷史經驗所證明的。從中國的情況來看,應該充分利用和嚴格執行現有的法律法規,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將金融科技活動全面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要減少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同時結合前段時間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過程的一些經驗,應該考慮對專項整治中經過實踐檢驗取得較好成效的機制安排予以制度化、長效化。應該重視研究規范專項整治過程中所發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采取措施,補齊現在已經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制度短板。
強化行政監管。金融科技的監管既要體現傳統金融監管的延續性,又要充分體現信息化時代的適應性。應該貫徹落實所有的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的基本要求。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以及中央和地方監管的統籌協調,現在要考慮中央和地方以及部門之間如何有效形成合力。要實施穿透性監管、一致性監管,推動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協同發力,形成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監管長效機制。同時積極探索和監管科技、監管沙箱等新手段新模式,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改進金融科技監管的流程和能力。在這方面有些國家,如英國、新加坡等都做了一些嘗試,也有一些很好的經驗。
加強行業自律。行業自律具有貼近市場和會員組織的優勢,能夠降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溝通成本,建立具有市場約束力的自律懲戒機制,從而形成對行政監管的有機配合和有力支撐。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自成立以來,也在進行不斷的探索。按照服務監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職責的定位,牽頭組織行業力量共同推進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統計監測、信息披露、信息共享、標準規則、投資者保護等工作。從而督促和引導從業機構合規、審慎經營,增強投資者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并取得初步的成效。
李東榮指出,還要做好機構內控。所謂風起于青蘋之末,發展史上那些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或風險事件往往都是以一個機構或一個部門乃至一個崗位的問題為最初的導火索。因此,機構應該筑牢金融科技治理的第一道風險防火墻,持續提升風險防范的意識,加快培育合規文化,切實加強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完善全面風險管理安排,使金融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各類風險始終處于可控、可管、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深化社會監督。在現代網絡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監督更加重要。要提高投訴舉報等渠道的便捷性和可獲得性,完善有獎舉報正向激勵機制,發現問題鼓勵對其揭露,鼓勵法律、會計、評級等專業機構開展監督,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加金融科技治理的積極性。同時,還應該針對低收入人群、農民等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以他們為重點,加強金融知識教育,特別注重在理財咨詢、購買產品等方面分類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提高社會整體經濟素養和監督能力。
李東榮指出,建立完善多層次金融科技治理體系,是打好當前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有力抓手,是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具有十分重要且緊迫的現實意義。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愿意與監管部門、市場機構和社會各界加強溝通,共同努力,推動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