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 2018-08-30 08:25:24
28日,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總裁柳青發布道歉聲明稱,六年前出發的時候,“我們堅定地認為可以用科技的力量讓出行更美好,但經歷的悲劇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缺乏敬畏之心的。”
據記者梳理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滴滴6年發展之路與案子如影隨形,輸入關鍵詞“滴滴打車”有1677份裁判文書,其中刑事案由636份,民事案由694份。按地域來講,唯獨寧夏沒有。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
滴滴是以車和司機為中介的平臺,自然與“交通肇事”有關的案子不在少數,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顯示,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裁判文書273份。
2017年10月21日8時許廣東被告人駕駛轎車搭載楚某君、尚某、錢某沿高速公路行駛時,突然減速并向右變更車道至第三車道,導致車輛與馮某駕駛的在第三車道正常行駛的重型半掛牽引車的車頭正面發生碰撞,致乘客楚某君死亡、尚某受傷。雙方自行解決。被告人在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賠償以外另賠償死者家屬25萬元。被告人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
2015年7月22日7時許陜西被告人使用滴滴快車軟件,接單后駕駛小型轎車并搭載乘客違規停車,乘客打開車輛右后門下車時,車門外沿與被害人楊某駕駛的電動自行車相撞,致被害人死亡。交通責任認定:司機李某某負主要責任,乘客負次要責任,被害人無責任。經調解,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代被告人賠償被害人家屬375016.3元,代乘客賠償被害人家屬63890.7元。被告人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故意傷害甚至故意殺人
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顯示,2017年5月19日,滴滴出租車司機李某駕駛搭載乘客,發生口角后雙方互毆,李某毆打致乘客左側鼻骨及左側上頜骨額突骨折(輕傷二級),后被判處拘役六個月,緩刑六個月。同年1月24日,滴滴代駕司機駕車送被害人孫某,因支付代駕費用問題二人發生爭執,毆打孫某致雙側鼻骨骨折(輕傷二級),后被判處拘役五個月,緩刑五個月。
上述都屬于故意傷害行為,一般情況是滴滴司機接單后,在將乘客送往目的過程中,因為路線、價格等問題,司機與乘客發生糾紛,司機動手將乘客打傷。在這些故意傷害案件中,有的是肢體沖突,也出現了司機將乘客傷害致死的案例。例如,2017年5月14日,重慶被告人通過“滴滴出行”軟件接到被害人甘某(女,歿年30歲)發出的順風車訂單。后因被告人遲到及對行駛路線不熟悉等瑣事,雙方引發口角。途中,被告人停車與甘某發生抓扯,被害人抓住被告人的下身,被告人遂使用車內放置的紅布和風箏線對被害人的頸部通過纏繞的方式進行緊勒,并使用麻繩對甘某的手腳進行捆綁,并進行了猥褻行為,后被告人搭載被害人繼續行駛,并于當晚駕車將被害人拋棄至公路邊涵洞下。經鑒定,被害人系機械性窒息死亡。后被告人親屬與被害人親屬達成賠償協議,被害人親屬表示諒解。被告人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強制猥褻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強奸或者猥褻乘客
除了故意傷害罪,還不少強奸或者猥褻乘客的行為。例如,2017年4月26日凌晨,廣東被告人通過滴滴軟件順風車平臺與被害人(女,15歲)相約,駕駛小汽車搭載被害人途中,被告人以暴力、脅迫的方式對被害人實施強奸,致被害人身體多處受傷,經鑒定其損傷程度為輕微傷。被告人卓東禮犯強奸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2016年6月17日,陜西榆林的劉某駕駛轎車利用滴滴打車攬客,看見路邊的被害人劉某(女,2003年4月22日生,六年級學生),主動搭訕讓被害人劉某上車。其后,帶被害人劉某在某酒店登記房間,強行發生性關系。2017年3月,劉某因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而獲刑。因其在偵查、審查起訴以及庭審中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被從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2017年5月14日凌晨3時許,被害人張某酒醉后通過滴滴出行軟件呼叫滴滴快車送其回家,被告人王玉程將張某送回家后,尾隨進入張某居住的房間,趁張某酒醉意識不清之機,強行與其發生性關系。王玉程犯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九個月。
打車結識女乘客后強奸
上述案件中司機都是在打車過程中實施犯罪,但記者查詢滴滴司機性侵案發現,有些受害者在打車過程中結識了司機,互留了電話和微信,然后被司機約出來,結果遭遇性侵。
2016年7月12日,孫家璽通過滴滴出行軟件結實了被害人尚某。次日11時許,孫家璽將尚某騙至哈爾濱市“莫測密室逃脫”一工作間內,使用暴力手段強行與尚某發生了性關系。2016年11月,孫家璽犯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2016年春節后,四川省南充市弋建文購買一輛標致牌二手車,成為滴滴司機,通過微信認識了彭某。2017年3月28日兩人相約出行時將彭某強奸。弋建文犯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2017年9月17日,重慶男子傅某在跑單時認識了女乘客小劉,他“搭訕”了一路,并互相留了電話號碼。次日22點,傅某突然接到小劉的電話,立即開車送她去找男朋友,但沒找到。傅某后來帶她去朋友家休息。小劉察覺到傅某有不軌企圖后想要回家。誰知傅某剛把小劉帶上車,就想強行發生性關系。小劉拼命抵抗,傅某把朋友叫下來,說要一起“調教”小劉,慶幸的是這位朋友拒絕了,并勸說傅某收手。后來,小劉乘機逃離了現場,前往公安機關報案。2017年12月29日,因犯強奸罪,傅某被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3個月。(華商報王利民)
滴滴順風究竟是怎樣一條路走到黑的?
滴滴順風車連續吞噬兩個美麗少女的生命,引發全國聲討。
道歉、自查、下線順風車,3個月前鄭州空姐遇害時滴滴是這樣整改的,3個月后樂清女孩遇害,滴滴的整改如出一轍,不過就是免職了兩名高管。滴滴創始人程維、總裁柳青也發布道歉信表示:滴滴順風車將無限期下線。
滴滴為自己帶來了“被下架”的危機,在多地政府部門的約談中,有城市提出“若滴滴整改不到位,就撤銷經營許可證、App下架、停止互聯網服務、停止聯網或停機整頓等”。
從吐槽個人遭遇到推介防狼經驗,從探究法律責任到揣摩嫌疑人動機,從譴責滴滴平臺到關注安全共享……從鄭州空姐李明珠到溫州女孩趙培辰的悲劇,輿情持續發酵之余,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反思和警示?
危險的溫床
直至今年5月,鄭州“空姐遇害案”引發公眾對于其安全性的質疑。很多人這才意識到,滴滴順風車先天不足。
而直到三個多月后,當浙江樂清女孩同樣遭遇厄運,滴滴才徹底意識到,這款產品的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出了問題,“內部將重新評估”。
從一開始,滴滴的產品定位就是,“讓私家車成為一種連接人與人的生活方式”。
在一次專訪中,滴滴順風車前負責人黃潔莉講述了滴滴順風車訂單量飛速增長背后的“秘密”——
“過去你每天在路上兩個小時,對于你的人生來說是消耗,但現在通過順風車你可以認識比較靠譜的人,獲得好的社交體驗,它就變成了一種收益。這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一個場景,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黃潔莉曾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
利用曖昧的異性社交做噱頭,即便有女性乘客因此被強奸殺害,它依然像DNA一樣流淌在滴滴順風車的血液里。正是滴滴的設計邏輯,將樂清滴滴順風車案嫌犯這種心懷不軌的人挑選了出來,而滴滴開放的乘客信息,又給犯罪份子提供了尋找獵物的充分機會。不痛不癢的整改不痛不癢的整改
8月27日零時,滴滴順風車再次下線。距離5月12日的下線整改,僅3個多月。上次整改,期限一周,而這次,滴滴出行并未限定期限。從2015年6月1日上線,至2018年8月27日在口誅筆伐中再次下線。
整改復整改,整改何其多!屢改屢犯的滴滴到生死關頭:再改不好就面臨關門了!
北京海淀法院法官姜楠曾在海淀法院網“辦案札記”欄目撰文,通過整合案例,披露了滴滴出行車主犯罪情況。這篇名為《滴滴出行車主犯罪情況披露》的文章稱,最近幾年滴滴平臺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數量,遠高于公眾所知悉的程度。
在每一次案件發生之后,滴滴都曾發布道歉聲明并承諾整改,但是整改來整改去,騷擾、猥褻乃至強奸、殺人等惡性案件仍然不時發生,這不得不讓人質疑滴滴所謂整改的誠意。
以“鄭州空姐順風車遇害案”之后滴滴的整改為例。5月5日,21歲的空姐被被順風車司機殘忍奸殺,直到5月10日負面新聞滿天飛之后,滴滴才發布了道歉聲明。5月12日,滴滴宣布順風車業務暫停一周,同時出臺了一些整改措施,包括順風車服務下線所有個性化標簽和評論功能,車主接單時須人臉識別、隱私保護設置等等。
但這些整改措施真的有卵用嗎?鄭州空姐遇害前,滴滴已收到關于犯罪嫌疑人的一起言語性騷擾投訴,可是客服只是五次通話聯系不上嫌疑人,就沒有再對投訴做妥善處理。這次,在樂清女孩遇害前一天,同在樂清的林女士險遭毒手,驚魂未定的林女士投訴到滴滴平臺,但涉案司機不僅不被處罰禁行,還仍被派單,隨后就發生了命案。
再說發生突發緊急事件后的快速響應問題。此前的整改中,滴滴在全平臺上線新版緊急求助功能,將“進入”按鈕提升至顯著位置,并添加110、120、122及滴滴24小時安全客服等快捷方式,用戶可自主一鍵撥打。可是,這一功能在樂清女孩遇害案中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滴滴客服只是機械式回復“請等待”;警方3次要求協查,前兩次也被拖延。
甚至在空姐被害案的風波稍稍平息后,滴滴連其官方微博上的道歉聲明都刪除了。就好像這只是一次危機公關,只要低頭認錯就什么懲罰都不會有一樣。
可見,雖經整改,但滴滴的響應機制形同虛設。為降低成本,滴滴的客服外包,致黃金響應時間被浪費。此外,滴滴的流程冗長到了草菅人命。
滴滴整改的誠意成了輿論之箭對準的靶心,這里面反映出的很多真問題,都需要滴滴去直面,這些毒就該刮骨來療,這也考驗著其革弊布新的決心。
缺失的社會責任感
鮮活的生命隕滅,帶給家人無盡的悲痛,也是我們每個人和社會的不能承受之痛。可見安全問題,是不能跌破的底線,容不得“子彈多飛一會兒”。
談到生命,就不得不討論下互聯網平臺的社會責任了。
中國現在不缺乏資本,缺乏的是擁有資本的企業家最基本的那點社會責任感。
滴滴攪亂了整個中國的出租車市場,把政府的法規視為廢紙。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但是,當滴滴雇傭無證的司機在搶奪有證的出租車司機飯碗的時候,滴滴不是陪出租車司機流淚,而是在辦公室里歡笑。
誠如今年5月11日,在滴滴空姐遇害案過后,交通部發了一篇《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其中寫道:
網約車企業是運輸服務的提供者,必須承擔承運人責任和相應的社會責任。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乘客和司機是網約車企業的“衣食父母”,是其走遠做強的“資本”,正是他們的選擇撐起了企業的“流量”“估值”和持續發展。如果沒有乘客和司機的選擇,再大的網約車平臺終將轟然倒塌。
的確,在技術和資本如此發達的今天,一個偏遠小鎮的青年,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獲得來自北京、深圳乃至硅谷某家公司的服務。這自然是一種便利,網約車的存在價值不可否認,但前提是兜住安全底線。拿這次事件來說,苛刻的輿論監督也是基于這份訴求,這對企業也是種倒逼,正如道歉信中所說“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讓滴滴迷失了方向。滴滴要做的,是心懷感恩,用戶至上,包括對于乘客安全的守護——這既是滴滴義不容辭之社會責任,也是滴滴進一步擴大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前提條件。反乎此,就無異于沙上建塔,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警鐘長鳴于心警鐘長鳴于心
順風車,是共享經濟的典型產物。
當我們關注平臺的競爭、理念的更新、技術的迭代時,網約車(或順風車)準入、監管和安全的邏輯起點卻往往被忽視。與邏輯起點配套的法律制度之不健全,更是讓人深感遺憾。
有網友回顧說,從打車大戰,到快餐火拼,以及共享單車,大量的商業資本項目,都是從放縱規則開始,讓商業資本相互撕殺,最后再由政府出面管控,缺乏前瞻性的調控,更缺乏法律的與時俱進。這樣的無序競爭,不僅造成了海量資源的浪費,也讓亂象頻出,底線不斷被觸碰。
逝去的生命,豈是道歉和賠償能夠挽回的?對乘客生命安全的冷漠搪塞,不僅要受道義上的譴責,也應受到法律上的嚴懲。
“風物長宜放眼量”,滴滴理應承擔起與其商業能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期許。有危機不可怕,重要的是以刮骨療毒的方式化危為機:該建立高級別的風險預警與隱患處理機制,將道歉信中的改錯姿態落到實處,沒有半點含糊余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