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A股動態

每經網首頁 > A股動態 > 正文

理財人人愛,上市公司不例外:今年1187家公司理財收益達53.54億元。這是“脫實向虛”嗎?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3 20:44:48

針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不務正業”的說法,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數據顯示,2017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到期實現收益與全年凈利潤之比僅為0%-10%之間的占比八成以上,只有18家上市公司的這一比例在50%以上,6家在100%以上。

 每經記者|劉海軍    每經實習記者|李一瑋    每經編輯|何劍嶺    

___5.thumb_head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近日,重慶和廣西兩地證監局接連對企業發出了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其中都有涉及到企業購買理財產品的問題。

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共有1187家上市公司累計理財金額為13.84萬億,其中到期實現收益為53.54億元。對于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外界向來褒貶不一。

但是,針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不務正業”的說法,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數據顯示,2017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到期實現收益與全年凈利潤之比僅為0%-10%之間的占比八成以上,只有18家上市公司的這一比例在50%以上,6家在100%以上。

購買理財產品收監管函

8月21日,重慶證監局出具了對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該公司存在的問題之一是: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間,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達19.8億元,占該公司2015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的32.88%;2017年,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達86.96億元,占該公司2016年末經審計凈資產的76.98%。上述事項未履行臨時披露義務,僅在年度報告中進行了集中披露,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二條的規定。

圖片源自:證監會官方網站

8月22日,廣西證監局出具了對廣西來賓城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該公司存在的問題之一是:該公司多次使用募集資金購買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理財產品,累計金額達1.15億元。上述情形違反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第十五條的規定。

圖片源自:證監會官方網站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上述兩則監管警示函提到的購買理財產品資金來源都是募集資金。某上市公司證券事務部人員表示:“購買理財的資金來源分為自有資金和閑置募集資金兩種,閑置募集資金通常來源于上市公司的債券或者股權融資。證監會和上交所等都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有相應的管理辦法”。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187家上市公司累計理財次數為1.79萬次,累計理財金額為13.84萬億,其中到期實現收益為53.54億元。這些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資金來源是募集資金的并不在少數。比如,最近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ST長生,其今年累計理財金額為98.14億元,獲得收益3691.56萬元,其中累計有63.76億元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于募集資金。

市場有觀點認為,這是在脫實向虛,造成金融空轉;也有觀點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有著其必要性,應該理性看待。

今年上市公司累計理財金額近14萬億

上述某上市公司證券事務部人員對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表示:“這部分錢到了公司的賬上之后不一定會立馬用到,為了提高這部分資金的利用效率,購買合適期限的理財也是符合規定的”。

雖然近14萬億的累計理財金額看似規模巨大,但是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投資期限幾乎都是1年以內,3天的也有,30天左右的投資天數也很常見,因此資金在一年內會被多次投資。例如,塔牌集團8月22日的公告稱,塔牌集團今年4月24日購買了1億元的理財,8月20日到期贖回,現在將繼續用7000萬元購買投資期限為半年的理財產品。其實,塔牌集團今年的理財次數已達16次。

圖片源自:塔牌集團公告

除了累計理財規模,2018年以來,53.54億元的理財到期實現收益也相當可觀。上市公司理財經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而且凈利潤是靠著理財投資收益撐著的。但是,根據wind數據統計,剔除虧損企業,2017年有674家上市公司有購買理財產品到期實現收益與全年凈利潤之比這一數據。在這674家上市公司中,565家的這一比例在0%-10%之間,有18家在50%以上,有6家超過100%。

在中信建投證券的研報中寫道,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上市公司作為優秀企業代表,往往有大量閑置資金;國際先進企業也多采用理財投資的方式進行現金管理,理財產品的短期性為流動性和安全性做了保證。

不過,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今年上市公司理財收益似乎有增長之勢,choice數據顯示,上市公司2017年理財的到期實現收益為60.65億元,而今年不到9月,這一數據已經達到53.54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理財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