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8 00:17:50
“5G時代有可能成為電信運營市場創造新模式、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分水嶺。”6月27日,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表示,“誰能更好地適應和把握運營轉型的方向路徑,誰就會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質量的發展。”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趙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絡信息技術正在引領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社會加速發展,信息通信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6月27日,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分析了信息通信業當前的新趨勢。
在3GPP全會日前正式凍結5GNR獨立組網功能、產業鏈進入全面商用沖刺階段的背景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將如何在5G時代加快互聯網化轉型步伐,在云網一體化、大數據、5G以及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分水嶺,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熱點話題。
“5G時代有可能成為電信運營市場創造新模式、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分水嶺。”尚冰表示,“誰能更好地適應和把握運營轉型的方向路徑,誰就會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質量的發展。”
2018年6月14日,3GPP大會批準通過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標獨立組網功能凍結——準即5G NR。5G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全功能標準化工作,進入了產業全面沖刺新階段。
尚冰表示,在5G技術條件下,場景驅動特征明顯,可以針對垂直領域的不同場景、不同服務對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務,以前我們駕輕就熟的傳統運營模式將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智慧運營體系。
6月26日,中國電信在發布的《中國電信5G技術白皮書》中指出,隨著5G進入國際標準制定和產品研發的關鍵階段,爆炸性的移動數據流量增長、海量設備的連接、不斷涌現的各類新業務和應用場景將對5G網絡提出更高要求,電信運營商也將面臨無線設備器件、多接入融合、網絡架構靈活性、靈活高效承載技術、終端技術等多重挑戰。
中國電信技術部總經理何志強表示,從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規律看,5G技術和產業鏈的發展成熟需要長期的演進,在5G網絡建設初期,中國電信將擁有一張2G、3G、4G、5G并存的網絡,即便5G網絡進入成熟期,4G和5G網絡仍將長期并存。
下一步,獲得大連接基礎上的差異化價值,將成為電信企業運營轉型的主攻方向。據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介紹,在5G領域,中國聯通已經在16個城市陸續開啟了5G規模試驗,2019年將進行業務應用示范及試商用,并計劃在2020年正式商用。在中國聯通展區內,國內首例基于5G網絡超遠程監控和調度的智能駕駛實車演示引人注目。
“遠程駕駛對時延的要求非常高,通過5G傳輸時延問題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從北京到上海的傳輸時延可以控制在28毫秒以內,而4G時代遠程操控時延為100毫秒。”中國聯通現場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趨勢日漸明顯,“云網一體化”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
中國電信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愛力在世界移動大會上表示,目前國內電信行業傳統業務面臨諸多挑戰,信息化與各行各業的融合所形成的產業數字化正成為數字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愛力現場演講 每經記者 張韻 攝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一種規模運營的公共服務,云目前面臨著更高的服務要求,而電信網傳統的設計、建設、運營模式造成云、網難以協同:云無力調動網,而網對云的支撐也總是陷于被動。
云計算、虛擬化、軟件定義等技術在電信網中的應用實踐表明,只有“高高在上”的“云”是不夠的,只有“獨善其身”的“網”也是不夠的。
面對技術變革和需求變化,各大運營商都面臨著戰略抉擇。劉愛力表示,成為綜合業務提供商和“管道+平臺+內容”運營商已逐漸成為全球主流運營商的共同戰略選擇。
在網絡體系方面,劉愛力提出,需要從離散的專業網(如無線、承載、傳輸、核心、IP等)向虛擬化、軟件化、云化的云網一體化架構轉變。
據劉愛力介紹,中國電信2016年開始啟動CTNet2025網絡重構計劃,推動網絡演進,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通過引入SDN/NFV和云技術,逐步將原來軟硬一體、分散管理的網元實現“軟化”“云化”,集約化管理。同時,通過云網編排系統,將DCI/CN2的網絡能力與公有云/私有云的計算存儲資源統一編排,為客戶提供云網一體化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中國聯通也在加快數字化轉型,陸益民表示,在云網一體化領域,中國聯通基于云服務和網絡布局的優勢資源,深入打造“云光慧企”產品體系,提供包括云組網、云專線、云聯網等云網一體化場景服務,可實現業務的自主服務和快速開通,從而滿足客戶對廣覆蓋、高可靠及靈活部署的需求。
(實習生張瀟尹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