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7 01:18:59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姚祥云
國開行總行本次上收分行棚改項目審批權,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接近國開行的人士處獨家獲悉,目前棚改貨幣化安置在推進過程中存在“走樣”的現象。
棚改自2014年開始推進,出發點本來是去庫存和改善民生,解決城中村問題,通過棚改讓住房困難群眾“出棚進樓”。
過去幾年,棚改主要采取實物安置方式,由政府建安置房后向棚戶區居民分配,2015年之后,棚改轉向貨幣化安置。
據業內人士介紹,棚改貨幣化安置就是對棚戶區改造采用貨幣化補償而非實物安置,棚改居民可以直接獲得補償款,并在商品房市場自主購置住房。
但上述接近國開行人士透露,隨著政策逐步執行,棚改貨幣化卻抬高了房產價格。“在這種情形下,這就不再像是棚改了,而是房地產化了。”
抵押補充貸款(PSL)是棚改資金來源的重要一方面。資金流向為央行通過PSL向國開行發放貸款,國開行通過棚改專項貸款向地方政府發放貸款,地方政府通過貨幣化安置向棚戶區居民發放補償款,地方政府拆遷賣地后償還國開行貸款,國開行償還央行貸款,形成資金流的閉環。PSL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基礎貨幣投放的新渠道,借助棚改貨幣化實現對三線、四線城市的貨幣定向投放。
上海易居研究院綜研中心總經理崔霽此前指出,棚改是三線、四線城市房地產熱銷的重要原因。根據70城房價指數顯示,三線城市自2015年以來同比漲幅持續上升,而一線、二線城市同比漲幅于2016年“930”達到頂峰之后一路下降,2017年6月份,三線城市同比漲幅近五年首次超過一線、二線城市,9月份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同比增幅分別為1.5%、5.6%和7.9%。
記者注意到,2014年4月份央行創設PSL(抵押補充貸款),加大對“棚戶區改造”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2015年至今,棚改安置模式重心逐漸轉向貨幣化安置,PSL成為貨幣化安置的主要資金來源。在 2014 年創設 PSL 之后,國開行在 2014 年、2015 年和 2016 年新增 PSL 分別為 3831 億元、6981 億元、9714億元,利率僅為2.75%。國開行的棚改資金占到整個棚改資金來源的65%。
歷史上來講,很大一部分權限,總行是上收的。因為和任何一家機構都一樣,分行權限有一個額度范圍,超過一定額度,都是收歸到總行的。“而這一次,把分行的權限一并上收到總行了。”上述接近國開行人士說。
他也坦言,分行這兩年在合同上出現一些違規現象,后期可能引發一些債務隱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