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8-05-15 08:46:42
從去年6月份公布將納入A股的消息至今,MSCI納入A股的準備已基本就緒。過去一年,各方做了哪些工作?海外資金何時入場布局?A股自身又起了哪些變化?日前,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征儐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詳解這些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被動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海外基金,預計會在MSCI納入A股當日一次性調倉。
□ 追蹤MSCI指數的主動型基金經理會依據對市場狀況等來確定操作節奏,有的會提前布局,有的可能先觀望一段時間。
□ 目前國際市場跟蹤MSCI指數的總資金量規模達13.9萬億美元,其中有15%至20%的被動型資金,其余的都是主動型資金。
去年6月21日,MSCI宣布,從2018年6月開始,將基于5%的納入因子,分兩步把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 ACWI全球指數:第一步預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
彼時,在接受采訪時,MSCI高層將初步納入A股的計劃比喻為A股與MSCI的初戀。
“整體來說,將是一個好的開始。”談及目前對“初戀”的期待,謝征儐表示。
在謝征儐看來,這首先基于內地和香港監管層過去一年中在準入制度等方面作出的共同努力。
他說,自MSCI去年6月宣布納入A股的方案之后,各方一直都在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工作。一方面,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外管局等在內的監管部門緊密協調,進一步完善海外資金的準入條件。
“這是自去年以來的主要準備工作。A股是第一次進入MSCI指數,我們希望納入之后,特別是納入生效當天市場能夠交易順暢,不會出現因額度不足而導致交易中斷等情況,否則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對于A股,特別是滬港通、深港通制度的信心。我們和監管機構密切溝通,各方有非常高的共識去完成這件事情。”
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宣布,從2018年5月1日起,滬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額度擴大至四倍。
這就打消了海外投資者此前的顧慮。
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也是MSCI過去一年中討論的要點之一。謝征儐告訴記者,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當天預計很多投資者會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的渠道投資A股,對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有較高要求。他透露,針對這一點,香港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緊密合作,將確保屆時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能滿足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需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A股納入MSCI在即,市場最關注的問題無疑是將有多少增量資金流入A股,以及這些資金何時建倉。
從目前各家研究機構的預測來看,根據MSCI于去年6月份公布的方案,以5%的納入因子計,或將帶來逾1000億元的海外資金配置A股,即每一步實施或帶來逾500億元的流入。
不過,海外資金配置A股的時間表,因不同類型的海外投資人而異。
若是被動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海外基金,“按照國際慣例,我們預計他們會在納入當日一次性調倉,因為被動資金更關注的是如何精確地復制指數來達到最低的跟蹤誤差。”謝征儐說。
而追蹤MSCI指數的主動型基金經理則會依據他們對市場狀況、公司前景、股票估值等的判斷和看法,來選擇是否做出適當調整,這與被動資金的操作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主動型基金)有的會提前布局,有的可能先觀望一段時間。”謝征儐指出,去年公布納入方案之后,滬港通、深港通北向的開戶數有顯著增加,過去一年來,凈流入額也大幅增加,“大體上可以看得到有些海外投資者已經開始提前部署。”
據上證報記者統計,自2017年6月以來,借道滬港通、深港通北向的海外資金一直保持凈流入態勢,且凈流入規模進一步加大。今年以來,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截至5月11日,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近969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累計凈流入額的50%。
另據謝征儐透露,目前國際市場跟蹤MSCI指數的總資金量規模達13.9萬億美元,其中有15%至20%的被動型資金,其余的都是主動型資金。
A股納入MSCI,對海外投資者而言,未來A股將成為他們的股票池或者作資產配置等的主要板塊之一。
“這是非常正面的,意味著A股受到海外投資者的肯定。”在評價A股納入MSCI的意義時,謝征儐首先說道。
他說,從過去近一年來,潛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A股標的的情況來看,其股價走勢愈來愈凸顯出機構化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也引導了投資者更加關注基本面。
在謝征儐看來,A股向海外市場開放,就是要提高A股市場的機構化程度,以此來提升市場質量。“總的來說,A股被納入MSCI,對A股邁向國際化、進一步開放以及改善市場投資者結構等方面都將起到正面作用。”
若“初戀”體驗好,什么時候能夠“更進一步”,需要具備哪些條件,MSCI才會逐步提高A股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比重?
謝征儐表示,A股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將依據A股市場的開放程度而調整,隨著A股市場進一步開放,A股的權重有望增加。
“目前,我們把精力都專注于初步納入,市場也無需過度猜想,我們會在兩步納入的工作完成之后,再去探討整個納入的過程是不是非常圓滿、有什么細節需要進一步調整等問題,待恰當的時間正式公布下一步計劃。”謝征儐說。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張憶
以上內容為每經App出于傳遞信息的目的進行轉載,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