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0 18:27:19
熱熱鬧鬧的房企多元化轉型風潮,在2017到2018年,隨著新一輪的強力調控,變得更加值得玩味。恒大、碧桂園、中南等房企介入區塊鏈 、人工智能等潮流領域,但也有部分房企在試水多元化布局時,卻遭遇“水土不服”。房企多元化是遠方的誘惑,但如何實現業績增長才是關鍵。
每經記者|吳若凡 每經編輯|曾建輝

CFP圖
近日,碧桂園與網易基于網易的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達成戰略合作,發展智慧城市和產業價值創新園。而這已是碧桂園繼2016年深入“智慧生態”后的第二次嘗試。
實際上,除碧桂園外,萬科、當代和融創等企業也都通過家裝、社區和金融等領域,介入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產業;萬達甚至早一步通過與新西蘭區塊鏈公司Centrality NZ的合作,涉足區塊鏈領域。
當前的這一波房企“多元跨界潮”,頗有6年前的“味道”。
若視2012年廣州星河灣進軍高端白酒市場為房企“跨界”的序幕;之后2014年恒大曾進軍糧油、乳業和畜牧業領域,并宣稱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及至2016年以來臥龍地產兩次停牌籌劃重組游戲產業……表明房企多元化發展的潮流不斷。
不過,多元化發展雖已成趨勢,但部分房企在試水多元化布局時,卻遭遇“水土不服”。
上述恒大涉足的多個產業,在2016年以27億元全部賣掉;2017年臥龍地產終止與天津卡樂相關的重大資產重組,更多“跳躍”跨進高精尖、重要生產要素領域的房企,也多少面臨壓力。
那么,如今這一波介入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產業的多元跨界潮流,未來又會如何發展,其中到底又有何難度。
根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17年銷售額破千億元的房企已達17家。
“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在房地產市場的銷售進入平穩期,高速增長的模式就難以繼續,企業積累了強大的資金及相關領域的人脈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房企選擇拓展其他產業,更多的是企業的探索,所以多元化的發展是規模化大型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克而瑞表示。
正如易居總裁丁祖昱所說,當前中國房企中多元化最徹底的,就是TOP3房企。
盤點可見,碧桂園、萬科和恒大都已進入了體育、文化、快消、社區O2O、健康和金融等領域。
“以恒大為例,雖然這些多元化產業還遠沒到收獲的時候,但恒大的主營業務房地產,是千億房企中近兩年發展速度最快的,2013至2015年銷售金額增長了100.5%,在7家千億中排第一。”丁祖昱表示。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3年將是房地產“見頂”的時期,房地產市場的大格局基本確定,因此一些企業必須尋找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盡快培育一些新興產業來替代房地產業務,培養企業的新增長點。
“對于大房企而言同樣如此,未來天花板到頂之后,還是要繼續增長,為了維持市值,勢必就要去開拓多元化。”歐陽捷表示。
從另一個角度,億翰智庫則指出,從目前的政策環境看,房地產行業走勢趨于平緩,處于一個窄幅波動的空間。“行業失去波動才是房地產企業焦慮的根本,這將導致行業競爭格局的固化,在波動中超車的機會越來越少”。
因而,在地產業務之外,房企再次加速轉型,紛紛開始多元化業務嘗試,試圖打造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多元產業并舉發展的企業格局。打開“政策關門”后的一扇窗。
綜合可見,出于行業和市場因素,房企逐漸興起新一波多元潮。不過克而瑞提醒,如果房企的規模及資金實力有限,發展多元化將會很難。“并且,如果大家都奔著那幾個‘獨角獸’去,(發展)會更困難。往后,還是更考驗企業管理層對一些多元領域的深入程度,能從熟悉的產業、積累了人脈和渠道的領域獲取資源,才能實現真正的跨界”。
目前市場上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企業轉型案例。如三湘股份,經過在演藝領域的長年積累,于2016年成功收購觀印象100%股權,并在當年10月將公司更名為三湘印象,實現了“文化屬性”的轉變。
2017年全年,泛海控股地產板塊營業收入約82.5億元,包括證券、信托和保險在內的金融板塊實現營收84.7億元。顯然,金融業務已成該公司的核心業務。
克而瑞認為,多元化發展必定在資金投入期限及回報周期上有一定的訴求,這也決定了多元化時大多數參與的行業都是與房地產相關的上下游及相關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社區增值等等。
可見,企業多元化的效果取決于與本行業的可相關性,及對跨界行業資源的掌握和整合能力。而這也是企業多元化的難點所在。
歐陽捷告訴記者,如今的房地產多元化,不少只是房地產主業這節“火車頭”帶動的“一節車廂”,依然靠住宅和商業輸血,一旦失去主業的反哺,立刻就會夭折。
“目前大家還是在試錯和探索的過程中,遠沒有到開花結果的時候,但如果誰找到了新的發展點,那么就能引領整個房地產行業至少5年時間。”歐陽捷直言。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則表示,多元化發展是房企應對洗牌趨勢的一種選擇,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多元化能培育房企的新增長極。
挑戰則在于,房企轉型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吃透新的行業、找準盈利的模式,都需要一定的機會成本。前期必不可少的沉淀和積累,甚至是短期利益的損失,都是正常現象。“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差異化的產品、定制化的服務和科學的運營模式,將成為房企打造核心競爭力發力的方向”。
同時張波認為,在存量時代,考驗房企的不單是產品規劃、項目營銷和資本運作能力,還挑戰著企業的運營能力。尤其是在租購并舉的格局下,自持項目價值的挖掘,客戶滿意度和品牌美譽度的提升,都是需要關注的。因而,回歸本質,做好產品和服務,也是一個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