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02 22:00:31
每經編輯|張弩 王曉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2日,江西省會南昌市與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分別發布了自己的人才新政。其中南昌的人才新政尤為矚目,其中給予畢業生“零門檻”按需落戶,并給予國內外頂尖人才最高獎勵500萬。而南昌與呼和浩特兩市分別對人才購房給予“頂配”上百萬元的補貼政策,其中南昌市對國內外頂尖人最高200萬元購房補貼,而呼和浩特最高給予120萬元購房補貼。
在2日下午召開的“南昌人才新政新聞發布會”上,南昌市宣布將建立全市人才分層分類體系,按照人才能力水平和業績貢獻,將高層次人才分為國內外頂尖人才(A類)、國家級領軍人才(B類)、地方級領軍人才(C類)、高級人才(D類)。
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也在同日發布消息稱,呼和浩特市對外發布了《呼和浩特市推進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若干措施(試行)》,將大力集聚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積極吸引大中專學生在呼落戶就業創業,重點培育各類本土人才,建立引才獎勵制度,深化校地交流合作,并搭建納賢引智的平臺等。
既然兩大城市在同一日打響了城市“搶人大戰”的第一槍,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兩市發布的人才新政從6個方面分別進行一個梳理。
南昌市:為中專及以上高校畢業生、取得國家承認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的青年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實施“零門檻”按需落戶,落戶手續三個工作日內辦結,戶籍窗口一律提供延時服務,業務不辦完,窗口不下班。
呼和浩特市:凡具有普通全日制中專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均可憑畢業證、身份證、戶口簿來呼和浩特市辦理落戶手續。全國在校大學生憑學信網學籍證明和身份證可在線落戶呼和浩特。對畢業5年內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學生創業園或其他創新創業平臺內孵化的創業項目,給予不低于3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對畢業5年內在呼和浩特市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給予最長3年最高50萬元的擔保貸款,并給予全額貼息。
南昌市:未來五年,南昌市將吸納50萬名優秀青年人才在昌創業就業。對A、B類人才在昌創辦企業或實施成果產業化的,按“一事一議”原則,通過股權投資與資金資助結合,給予最高2000萬元項目資助;對南昌市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能帶來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最高可給予1億元綜合資助。
呼和浩特市:圍繞呼和浩特重點產業發展需要,5年內計劃引進培育50支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5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對來呼創辦企業或開展成果轉化,預期能夠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下列4類人才給予重點支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南昌市:對全職引進或新培育的A、B、C類人才,分別給予5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獎勵補貼。A、B、C類人才可免租入住人才公寓,在南昌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A類人才按300平方米標準給予全額購房補貼,B、C類人才給予購房款50%、最高分別200萬元、100萬元購房補貼。
院士來南昌設立院士工作站的,每個工作站給予100萬元建站資助。A、B、C類人才配偶隨調,原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按原單位編制性質和職級予以安排,其它類型的優先推薦就業。
呼和浩特市: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及相當層次的國內外頂尖人才,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最高1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綜合資助,并給予個人500萬元獎勵;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及相當層次的國家級領軍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綜合資助,并給予個人200萬元獎勵;全國副省級城市以上高層次人才工程入選者及相當層次的地方級領軍人才,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綜合資助,并給予個人50萬元獎勵;省(部)級技術能手、工匠大師及相當層次的地方高級人才,給予最高30萬元的綜合資助。
對符合上述資助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按類別免費提供不低于200平米、150平米、120平米、80平米的人才公寓;選擇在呼和浩特市購房的,以貨幣化形式分別給予最高120萬元、80萬元、50萬元、20萬元的購房補貼。
南昌市:對新引進落戶且工作在南昌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和技工院校預備技師,每人每月分別發放1500元、1000元、500元的生活補貼,為期三年。在工業園區企業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在南昌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分別給予10萬元、6萬元購房補貼。
呼和浩特市:同時將設立“人才驛站”,為來呼和浩特市求職面試的博士、碩士及“雙一流”大學本科畢業生,提供7天免費住宿;成功在呼和浩特市非公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可申請呼和浩特市人才公寓,給予一定的租房補貼;在呼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3萬元的購房補貼。
在建立引才“綠色通道”方面,引進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境外著名大學(世界前1000名)和國內“雙一流”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呼和浩特市急需緊缺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到呼和浩特市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給予不低于10萬元的安置費。
南昌市:未來五年,重點圍繞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現代金融等產業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引進和培育1000名產業緊缺急需人才和1000名社會事業緊缺急需人才。每年定期發布緊缺人才需求目錄,根據緊缺急需程度給予人才20萬元-50萬元獎勵補貼,優先入住人才公寓。
呼和浩特市:將設立“青城伯樂獎”,用人單位、中介機構和個人每成功引進1名國內外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地方高級人才,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對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成效顯著的地區、部門、個人、中介組織和駐外人才工作機構,最高給予100萬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我們從各地持續加碼的搶人新政中,仍然可以體會到這句經典臺詞的感召力。而在人才爭奪的背后,則凸顯出各地為發展積蓄人才力量的現實渴求。
除了上面提到的南昌和呼和浩特,在2017年還有包括成都、武漢、西安、南京、長沙等等城市先后出臺各類人才引進政策,優待力度也是不盡相同,有的給戶口、有的給補貼,也有的直接送房子。
那么搶人大戰的結果如何呢?據武漢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大學生留漢人數30.1萬人,是2016年的3.1倍;大學生在漢新落戶14.2萬人,是2016年的9.6倍。截至2017年底,武漢戶籍人口總數853.65萬。這一數據較2016年的833.84萬戶籍人口增加了近20萬人,為歷年最高值。
成都的數據則更加亮眼。成都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成都2017年的常住人口較2016年增加12.71萬人,同比增長0.79%;戶籍人口增加了36.4萬人,同比增長了2.6%。
長沙和西安的戶籍人口較2016年則分別增加了27.3萬和25.7萬。
從數據上看,各地推出的人才新政確實效果明顯,引進人才的政策固然沒錯,但在引進的同時,也應該做好相關配套政策的設計,比如如何控制房價、如何在吸引人才的同時留住人才等等,這些都是城市設計者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江西網、中國新聞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