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7 15:19:34
4月23日,2018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新型智慧城市分論壇在福州舉行,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的主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以及六位企業家從市場和產業發展角度探討了智慧城市的走向。
每經記者|梁宏亮 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圖據 光明網攝影記者 孫佳涵
4月23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主辦的2018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新型智慧城市分論壇在福州舉行。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已近十年,涌現出一批審批不見面、城市數據資源資產登記等特色亮點應用。但目前智慧城市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呈現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特色不清、成效不足、長效機制缺失等問題。未來,智慧城市將走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論壇期間,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的主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以及六位企業家進行了一場圓桌對話,從市場和產業發展角度探討了智慧城市的走向。(以下為對話實錄)
主持人:
馮奎 | 城市研究專家、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

圖為 馮奎
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標。那么,“新型智慧城市”的提出,是不是意味著還有一個“舊型”的智慧城市?未來智慧城市向何處去?“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在何處?智慧城市向何處去,你有什么樣的建議,有什么好的思路和方案?大家可以講一個觀點,或是一個案例、一個解決方案,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模式。
圓桌觀點:
周成虎 |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用新理念來指引城市建設,用新經濟繁榮城市發展,用新生活豐富城市內涵”

圖為 周成虎
2500年前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什么要到城市來?是因為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今天論壇的主題就是“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可能是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城市就跟人一樣,是個生命體。聽到“讓數據多走路,讓老百姓少走路”的提法,我們可能變成數據不孤獨了,人孤獨了。試想一下,一個辦事人員工作8個小時沒有見到一個人,這樣的系統是你們需要嗎?所以,我們要改變不僅僅是數字化、數據化,而是讓人和自然、人和社會更加和諧。
第二點,要“兩個城市”一起抓。下一個社會將是人、機、物混合的新時代,利用實體城市促使虛擬城市健康,讓虛擬城市促進實體城市優化提升,必須要兩個層面一起推進。
第三點,發展新經濟,創造新生活。出現了諸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新經濟形態,但大家想想,其實一直都有共享。這里講的不是概念,而是時間、空間資源的優化利用,在優化體系里形成新的經濟業態,走向產城融合。
張亮 | 北京思源政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進入軟件決定一切、軟件定義城市的時代”

圖為 張亮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到今天,需要在軟件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全局化的思考和準備。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軟件決定一切、軟件定義城市的時代。在城市級的軟件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當中,有六個原則:
第一、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建立城市級而不是各行業的平臺和入口,避免造成更多的信息孤島和分散應用。
第二、以人為本,讓百姓感覺到城市的智慧,增加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機遇和發展,移動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是基于手機建立的連接,實現人和人隨時的互聯互通。
第四、重視打造城市的智慧生態,有政府的服務生態,有城市的治理生態,有產業發展的生態。什么叫生態?生態是互利共生、共同發展、良性循環的,可以不斷自我更新。
第五、充分重視移動端采集的實時數據。基于城市完備的數據運營體系,政府能夠實現科學管理、智慧決策。
馮奎小結:智慧城市一路走來,軟件的服務越來越重要。
何朝曦 | 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契機,發展我們的核心技術”

圖為 何朝曦
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出發點,要忘掉“智慧”這兩個字。現在,智慧工程、智慧城市有多少真正落地?還是比較少的,像“只跑一次”這樣的項目太少了。所以我覺得,要忘掉智慧,去找差距,找我們跟美好生活到底差距在哪,不一定要由IT公司主導或者技術公司主導。
其二,智慧城市建設,其實為中國提供發展核心技術了一個契機。建設智慧城市,發展的是應用技術,但在應用技術背后,會有大量的核心技術,包括芯片、傳感器、云平臺等。中國的核心技術還需要很漫長的路,我們要為它創造大的市場,創造應用的環境。
第三個是同步安全建設的問題。大家想一想,如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系統被控制,就是一場災難,整個城市都會癱瘓。城市變得越智能,安全就變得越重要。安全建設的建議是,防火一定比救火更加重要,建立一個防范體系,看得見風險在哪里。
馮奎小結:講了三個“越來越”,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越來越重要;安全越來越重要;應用越來越重要。
牛大鴻 | 鴻基大業集團(新加坡)有限公司董事長、集商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走進智慧園區就是走向未來,您準備好了嗎?”

圖為 牛大鴻
智慧城市的建設,不但要有好的頂層設計,更重要的是能夠具體落實,特別要從局部入手。比如我們每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產業園區,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在建設智慧城市乃至智慧園區,如何落實?有兩個方面:
首先在生產要素方面,數據資源正在同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一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要素。通過對數據的篩選、分析和清洗,實現全球園區數據交互、實時資源共享。
第二個是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創新已成為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馮奎小結:一個核心的觀點是,用創新更好地推動產業數字化、數據化。
陳海波 | 聯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讓產業鏈廣泛參與,共同挖掘政務民生應用”

圖為 陳海波
建設智慧城市,核心還是以人民為中心,讓民眾能夠更多的參與,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基于強大計算能力的云計算平臺,是城市信息化的一個基礎。同時,構建與云計算網絡為基礎的大數據共享和服務平臺,是未來實現各類智慧應用,實現精細化管理的核心。
以數據為驅動的云網數平臺,再加上人工智能應用,應該是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此基礎上更多地讓產業鏈廣泛參與,共同挖掘政務民生應用。
馮奎小結: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平臺,對于開啟未來非常的重要。
馮嵱 | 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新型智慧城市是科技對城市面貌的深度改變,你準備好了嗎?”

圖為 馮嵱
“智慧城市”這個概念到現在可能提了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了。這十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很多以前做不到、不敢想的事成為可能。
新型智慧城市有這么幾個特點:
第一個叫多元互動。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各個多元主體都有機會參與到智慧城市的運營當中來,形成了管理者和使用者多元互動的局面。服務的接受者,也是服務的提供者。比如,使用地圖的時候,也把你所反映的交通信息提供到網上供別人使用。
第二個是廣泛連接、泛在感知。物聯網的應用,使城市中的物體都變成數據源,井蓋、車輛、電梯、燈光……都能夠被感知。所以,多元互動跟泛在感知,給智慧城市所帶來的體量和規模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第三個是深度融合。一方面是數據之間的融合,數據融合以后,人工智能在城市運行當中的作用才能凸顯出來。另一方面是科技和城市建設本身的融合,今天的科技不光是簡簡單單給人們提供了便利,其實是改變了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出一種新的城市面貌。
馮奎小結:我們在塑造智慧城市,也在塑造所有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的這些所有人所有的主體。
龍昌明 | 光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營造網絡空間的風清氣正,就是為人民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

圖為 龍昌明
我們注意到,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當中,特別有一句話,叫做網絡空間。新型智慧城市不僅是城市建設的升級,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園。現在整個互聯網內容很難說風清氣正。要建設網絡強國,要加強網絡內容的建設,也要加強網絡治理的完善,更要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所以說,互聯網安全和互聯網的內容安全和知識產權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