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04-24 23:16:21
4月24日,A股市場迎來迎來久違的大漲,而且是藍籌與成長板塊的普漲。其中,滬綜指單日漲幅達1.99%,創2月23日以來單日最大漲幅;深證成指單日漲幅亦高達2.19%,創2月13日以來單日最大漲幅;創業板指單日漲幅高達3.07%。資金流向上,今年2月A股調整以來,海外機構增配A股92.6億美元,陸港通北向凈流入386億元。就在海外資金依然偏好藍籌之際,國內基金則在一季度大舉加倉中小創板塊、減持主板。

諺語云:“谷雨至、寒潮去”。剛剛度過谷雨時節的A股市場,會否一如諺語所云,在這根改變情緒的陽線帶動下,反彈行情能否持續升溫?
降準后,政治局會議同提五大市場,對A股有何種影響?
經歷了連續調整后,除了利空釋放、估值低企帶來的支撐之外,貨幣政策層面也給A股走出寒潮提供了底氣。
央行決定,從4月25日起下調部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分點,這些金融機構將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在定向降準政策發布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并提出要把加快結構調整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對于A股的意義重大。
“降準和政治局會議接連釋放信號,市場一致預期的‘寬貨幣緊信用’組合將演變成‘貨幣沒那么寬,信用沒那么緊’組合,對于折返跑行情要勇于做逆向投資。”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表示。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陳樂天表示,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提高,擴大內需的提法再次出現,在目前較為低迷的市場環境和悲觀的預期下,短期會對情緒形成一定的利好支撐。但是,中期來看,目前市場的核心矛盾仍未化解,因此仍需保持謹慎。
滬綜指3000點反擊戰,市場“子彈”是否充裕?
隨著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進入倒計時階段,海外資金正逆勢加速布局A股錯殺優質個股。根據MSCI預計,“入摩”初始流入A股的資金約在170-180億美元,若A股在未來完全納入,資金流入會達到3400億美元。
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數據顯示,今年2月A股調整以來,海外機構增配A股92.6億美元,陸港通北向凈流入386億元。
據中信證券策略團隊介紹,海外資金一直是增量配置A股的重要力量,海外資金持有境內股票占流通盤的比例,在2017年已經從1.6%上升至2.7%。“預計2018年年末會上升3.5%。預計外資的持續流入會成為支撐A股,特別是藍籌修復中的重要力量。”
就在海外資金依然偏好藍籌之際,國內基金則在一季度大舉加倉中小創板塊、減持主板。中信建投證券數據顯示:國內基金主板持股市值占比從2017Q4的70.26%轉而下降到2018Q1的62.38%,環比下降3.21%,同比減少7.88%;中小板持股市值占比從2017Q4的20.71%上升到2018Q1的23.66%,環比增加2.63%,同比增加2.95%;創業板持股市值占比自2017Q4的9.03%上升至2018Q1的13.95%,環比上升0.57%,同比上升4.92%。
“近期而言,隨著藍籌白馬較為充分釋放回調壓力,四月步入財報密集公布窗口期,結合業績增長確定性、估值縱橫向安全邊際,可深挖業績估值匹配的新藍籌。中期來看,重點圍繞受益于補短板供給側改革的新經濟新動能、高質量發展主線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消費升級中的創新真成長股。”肖世俊表示。
一根陽線能否改三觀?
“A股在三次加速探底、大盤估值顯著下修至近兩年新低后,對全球經濟復蘇動能近期減緩、中國經濟穩中趨緩、全球通脹溫和回升下美元加息提速等內外風險因素,已得到較為充分釋放或消化。”國都證券分析師肖世俊表示。
2月以來,A股在海外因素影響下,市場風險偏好迅速下降。滬綜指月線三連陰,呈現下樓梯式“三探底”形態,而創業板亦在大幅反彈之后陷入“折返跑”的困局之中。
Wind數據顯示,2月以來滬綜指累計下跌10.11%,最低于4月17日下探至3064.03點,創2017年5月下旬以來新低。從估值上看,當前滬綜指市盈率為14.37倍,4月23日曾低至14.11倍,創2016年6月下旬以來新低。
同時,四月以來海外風險資產也普遍出現溫和的修復式上漲行情,給A股觸底反彈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月初至今,美國三大股指、恒指反彈幅度為1.1%-1.5%。
在三次加速探底、大盤估值顯著下修的背景下,政策層面的利好紛至沓來,激活了市場的熱點輪動,種種跡象表明,A股正為逐步走出寒潮、迎接估值修復行情積蓄力量,但短期或有反復,建議采取逆向投資思維。
“從經濟、流動性、政策三維度框架來看,經濟悲觀預期存在修復,政策信號出現轉折,市場存在可持續的反彈行情。”方正證券策略郭艷紅團隊表示,定向降準和持續擴大內需,地產投資和銷售將受益,由于前期調整幅度較大,目前地產產業鏈存在修復機會。
(每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