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3 17:28:32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人”談投資、談發行、談內容,憑借著強大的渠道和資本優勢,互聯網正在強勢介入影視行業的各個環節。不同于影視行業公司內容和票房幾乎是他們的全部,在互聯網巨頭看來,影視只是他們作為IP放大器,成為泛娛樂產業上的一環。面對仍待開發的巨大市場空白,雙方如何自處,互動將成為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個新命題。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實習記者|張春楠 每經編輯|溫夢華
明星穿梭、大佬云集、行業大拿激辯不休……昨日(4月22日)晚間,為期一周的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
作為此次北影節的深度合作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全程記錄了北影節的盛況,也捕捉觀察到北影節傳達出的影視行業諸多細微變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人”談投資、談發行、談內容,憑借著強大的渠道和資本優勢,互聯網正在強勢介入影視行業的各個環節。
對影視行業公司來說,內容和票房幾乎是他們的全部,但在互聯網巨頭看來,影視只是他們作為IP放大器,成為泛娛樂產業上的一環。面對仍待開發的巨大市場空白,雙方如何自處,互動將成為中國電影行業的一個新命題。
搶渠道,搶人才
今年的優酷春集上,“從大眾爆款到圈層爆款”“開源式內容戰略”等新概念層出不窮,不僅讓外界感受到網生內容上的不斷探索,更暗示著業內互聯網巨頭通過強大的資本和渠道正強勢介入影視行業。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優酷春集從現代、古風、未來3個維度展現77部新劇集,動畫IP孵化的《泡芙小姐》、改編自辛夷塢同名IP的《山月不知心底事》、豆瓣評分8.9的古風小說《鶴唳華亭》同名改編劇等將接連亮相。

▲優酷春集現場圖片(圖/主辦方供圖)
騰訊同樣不甘落后,2018年片單顯示,《頭號玩家》《爵跡2》《古董局中局》《流星花園》等赫然在列。而去年愛奇藝提出“17計劃”重點扶植、合作導演處女作,今年則會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

▲2018年騰訊影業片單(圖/騰訊影業主辦方供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到,互聯網平臺對傳統院線發行的顛覆會讓好的作品流向更廣泛的觀眾。在美國的大發行體系中,目前有36%的影片發行來自流媒體平臺,在“宅文化”盛行下,國內互聯網視頻平臺很早就開始試水網絡同步發行院線電影,培養觀眾的消費習慣。
劉開珞將這個消費群體劃分為工作繁忙的都市人群,“這些人對價格并不敏感,反而對時間敏感,對能不能及時參與到熱點話題的討論很敏感。”優酷自2015年開始開始嘗試網絡和院線同步推出電影,通過購買會員和單點分賬的模式獲取利潤,只是目前網絡發行還沒有統一的統計口徑,也不會計入到電影票房中。
除了渠道上介入,無論是騰訊連續多年通過舉辦NEXT IDEA騰訊創意大賽來孵化IP和儲備青年影視人才,還是2015年阿里影業推出關于孵化青年電影人才的“A計劃”,包括在未來三年砸進10億元用于孵化專項資金,以及愛奇藝也投入了5000萬元聯合發起“大愛”青年電影計劃,向行業和社會、學院開放征集電影青年導演電影項目等……都顯示了互聯網巨頭在影視人才競爭中的重視。
互聯網公司未來或將成為影視的巨頭
“現在互聯網公司剛剛介入影視,而影視行業目前還很分散,我覺得互聯網公司未來會是影視的巨頭。”一位影視上市公司高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據這位高管舉例,出品《權利的游戲》、《紙牌屋》等精品美劇的Netflix和HBO本身都是渠道,“他們有渠道,有資金,我一直在想我們的競爭壁壘究竟在哪里?似乎被他們追趕只是時間問題。”
這份擔憂并非空穴來風。例如《神探蒲松齡之蘭若仙蹤》宣布定檔明年大年初一,這是愛奇藝影業首部主投主控的院線電影,投資額達上億級別。而阿里影業也在去年主投主控了《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電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豆瓣評分僅,遠為達到電視劇的火爆(圖/豆瓣)
在BAT等互聯網巨頭看來,影視不再是孤立產業,通過內容可以打造核心IP,而核心IP又可以再打造游戲、動漫、周邊、實景樂園等等泛娛樂衍生品。騰訊副總裁兼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認為影視是目前放大IP最有效的武器。
也許這條路開始可能比較難走,甚至也可能會摔幾個跟頭。最著名的例子是阿里影業。在阿里影業“流量+IP”的內容戰略下,去年其主投主控《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票房和口碑表現上均沒有達到預期。阿里影業在去年6月宣布減少內容制作,轉型做“新基礎設施”。
相比之下,BAT巨頭收購影視內容公司或許可以算作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我們必須認真擁抱互聯網和金融資本的涌入。”剛剛主動放棄IPO,轉而被騰訊收購的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李寧在論壇上表示,“打造內容最大的條件是錢,我們也要考慮互聯網+下消費觀念,觀眾口味等等的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