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2 23:12:00
4月14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時代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吹響了海南為實現新藍圖而奮進的號角。
在農業方面,《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第一財經報道稱,受這次中央政策的加持,“南繁硅谷”呼之欲出。
事實上,包括隆平高科在內的國內眾多種業公司在南繁基地均有布局。種業龍頭隆平高科(000998,SZ)更是在去年4月召開的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上,宣布與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簽署5000萬元規模的合作協議,在三亞建設面向海外市場的研發中心。
步入4月中旬,三亞海棠灣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展示田中的水稻如波浪般此起彼伏,喜迎來賓。這里是中國農業的種業“硅谷”,每年冬春季節,數以千計的國內外南繁科研工作者聚集三亞周邊,培育、優選、展示最新科研育種成果。
4月14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未來海南省將加強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
所謂南繁,是指利用海南冬春季能夠滿足種植物周期生長繁殖的獨特氣候條件和生物資源,從9月至翌年5月進行農作物品種選育加代、適應性觀察、種子鑒定評估等。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作為重要的育種中心,國內已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過南繁基地的培育。
2015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及海南省政府印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明確劃定26.8萬畝科研育種保護區。其中,5.3萬畝為核心區。保護區是“紅線中的紅線”,要堅決防止非農化。關于“種業硅谷”的建設全面上升為國家工程。
據公開媒體今年年初報道,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表示,海南海陸空高新技術發展框架基本形成,正在規劃建設文昌航天科技城、三亞深海科技城和南繁育種科技城。其中,南繁育種科技城成為海南搶占“陸海空”產業機遇的重要部分。
事實上,選擇三亞還有培育環境上的優勢。
檢驗證明,三亞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長,雨水等自然條件與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類似,該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就表示,一方面,從三亞試驗田培育出來的品種,容易適應上述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建立面向海外的研發中心,可以收集當地以及海外水稻資源,開展自主創新培育工作。
此外,選擇三亞,還因為另外一個“巧合”——水稻是全球前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水稻主產國中國之外,90%以上的水稻種植分布在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斯里蘭卡等,這些國家和地區恰好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合作主體。作為主要的水稻種植地,也是隆平高科“走出去”的主要市場。
4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隆平高科副總裁楊遠柱介紹了公司海外布局的最新成果。
據楊遠柱介紹,截至目前,公司已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建立了育種站;在印尼、越南、孟加拉等國建立了測試站,同時,去年成立的隆平高科海外雜交稻研發中心,更是將打造以海南為中心,菲律賓、印度為重點,輻射整個東南亞、南亞水稻市場的隆平高科雜交水稻國際研發與品種測試體系。
而在產業布局上,目前,隆平高科已在菲律賓、印度、印尼等建立了雜交水稻產業化公司。
論壇上,隆平高科國際公司總經理楊忠炬表示,雜交水稻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種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雜交水稻也必將在世界糧食主產區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今后將會從增強品種優勢、提高品種抗性、提升產品質量以及控制成本等方面推進雜交水稻事業的全球化。
隆平高科方面表示,如今,雜交水稻的高產和優質齊頭并進,既是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需求側消費升級的時勢使然,未來,高產、優質、廣適、高抗水稻品種將是水稻品種創新的主流。雜交水稻將從單純的高產走向高產與優質并重的時代。
隆平高科2017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披露,報告期,公司通過“種業運營+農業服務、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四輪驅動,“內生發展+外延并購”雙動力增長,實現營業收入11.04億元,同比增長29.1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4億元,同比增長50.88%。
一年來,隆平高科在外延拓展上動作頻頻,除了廣為熟知的水稻外,在玉米板塊收獲頗豐,水稻+玉米雙格局逐步形成。
此外,在第二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上,隆平高科自主選育的“晶兩優1377”“晶兩優534”“晶兩優1212”三大品種從眾多優質稻米品種中脫穎而出,入選“最受喜愛的十大優質稻米品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