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9 14:24:17
普陀山撤回IPO申請背后,還伴隨著近年來一直飽受爭議的問題,即佛教商業化。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稱,商業化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佛教道教的健康傳承發展,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引發權力尋租、灰色交易等腐敗行為。
每經編輯|湯亞文
寺廟承包、景區包圍寺院、高價門票......
近年來,上述種種亂象在宗教界引發一波又一波的“不良反應”。去年11月,12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則直指各類亂象,做出一系列嚴格要求。
等了11個月,于2018年4月初完成IPO材料更新的普陀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旅股份”),就因名稱使用、業務范圍等問題不幸踩雷,在昨晚被證監會要求撤回上市申請。
今日(4月19日)早間,普旅股份董秘辦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普旅股份擬IPO一事,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應記者答復為準,撤回IPO申請后,暫無其他資本運作計劃。

4月18日深夜,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2017年6月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向證監會提出發行上市申請。證監會嚴格落實《意見》的文件精神,對普陀山旅游進行了全面審查。日前,該公司已按照證監會要求撤回發行上市申請。
上述《意見》明文規定:
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投資或承包經營佛教道教活動場所,不得以“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方式對佛教道教活動場所進行商業運作并獲取經濟收益,禁止將佛教道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產打包上市或進行資本運作。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記者17日了解到,證監會要求發行人撤回上市申請、進行整改,就名稱使用、業務范圍規范等方面是否符合《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意見》精神取得相關管理部門明確意見。

公開資料顯示,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名中的“普陀”二字,源自佛教《華嚴經》“Potalaka”(普陀洛迦或補怛洛迦)的音譯,該經記載“普陀山”為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的住地。
實際上,4月11日中國佛教協會網發布署名為“奘真”的文章《誰在將佛教商業化?——普陀山上市的憂思》中,就針對普陀山能否用“普陀山”的名稱上市以及普陀山業務范圍發表看法。
該文認為:
作為佛教圣地的名稱顯然不行。普陀山與佛教不可剝離,如果以“普陀山”名義上市,難脫將佛教商業化之嫌。此次“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擬將普陀山景區旅游客運、香品生產銷售、旅游商品銷售、租賃餐飲等業務打包上市,雖然表面上未涵括寺院等佛教資產,但佛教是普陀山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核心資源,佛教寺院、圣跡及觀音信仰的感召力,是支撐其上市業務的最重要前提,也是“普陀山上市”的最大“賣點”和“保障”。顯然有捆綁“佛教”上市之嫌。

對此,舟山市財政局官網12日發布消息稱,上市資產純屬企業經營性資產,不涉及任何宗教資產,生產經營活動不涉及任何宗教場所。如上市審核通過,在提交股票名稱審核時,將充分考慮各方關切,不以“普陀山”作為股票名稱。
根據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旅股份")招股說明書顯示,普旅股份的主營業務為旅游客車客運、旅游索道客運、旅游水路客運、香品生產銷售、旅游商品銷售、旅游配套服務等業務,并未涉及景區門票收入。其中,香品生產銷售是與佛教寺廟最相關的業務。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普旅股份的香品類銷售收入都在2500萬元以上。

2015年至2017年,普旅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57億元、4.32億元和3.8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為9510.1萬元、1.14億元和1.13億元。
截至目前,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已有兩座成功上市:1997年,峨眉山A(SZ,000888)上市,2015年,九華旅游(603199)上市。另外,山西五臺山文化旅游集團也在2017年3月公開招募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及評估機構,明確表示將籌備IPO。
其中,峨眉山主營峨眉山風景區游山票、客運索道、旅游賓館、水電綜合開發、旅行社及相關旅游服務等,兼營旅游紀念品、廣告商貿。1997年就上市的峨眉山是四座佛教名山公布財報中營收最多的。2015-2017年,營收均為1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96億元、1.91億元、1.96億元。(編者注:峨眉山A上市早于2006年國務院出臺《風景名勝區條例》(國務院令第474號)的發布,故不受《條例》約束,可以將門票收入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2015年上市的九華旅游受到《條例》影響,景區門票不能作為上市主體的收入,據九華旅游2017年年報顯示,2015-2017年營收分別為4億元、4.01億元、4.4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190萬元、7472萬元、8099萬元。索道纜車、酒店、客運是九華旅游的營收主要來源,合計占總營收85%以上。
而伴隨名山上市的,是近年來一直飽受社會爭議的宗教商業化問題。
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稱,商業化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佛教道教的健康傳承發展,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引發權力尋租、灰色交易等腐敗行為。
據央廣網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何蓉認為,“社會反應比較大的是寺廟承包、假冒僧尼詐騙信眾和游客,還有景區包圍寺院,門票非常高。所以,在2012年宗教局一個關于處理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的意見中把這個稱之為亂象。”
她還表示,對于一些寺廟和道觀過度商業化的亂象,不論是信眾還是游客普遍比較反感,“我認為不合適,這就是捆綁,有些東西不在大,還要有實質性的東西,主要是佛教文化,不是外面的人造景點。”
除此之外,據央廣網消息,中國佛教協會綜合研究室主任明杰法師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意見》將在新時代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則表示,《意見》的出臺意義重大,有利于維護佛教和道教界合法權益,確保健康發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每經編輯 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經APP(記者:葉曉丹)、證監會、中國證券報、中國佛教協會網、投資界、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央廣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