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8 17:12:18
雖然眾多房企紛紛搶灘打造養老產品線,但養老服務的投資回報率遠低于傳統房地產投資。養老地產的概念雖產生已久,卻難免給人以“雷聲大雨點小”之感,且目前養老地產行業尚無明確的成功商業模式可借鑒。
每經記者|孫嘉夏 每經編輯|趙橋
“中國養老服務產業正呈現出巨大發展潛力,老年人市場是未來10年中國又一個萬億級機會。”4月17日,在普華永道思略特2018中國養老行業論壇上,普華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孫超感慨道,但國內養老地產仍無成功商業模式。
全國老齡辦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億,占總人口的17%,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1.6億人,占總人口的11%。聯合國人口署2017年數據統計和預測顯示,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3.4億,占總人口的25%。在這樣的人口結構性轉變下,養老地產面臨著怎樣的機會和行業痛點?將如何運營并實現盈利?

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我國養老產業規模到2030年有望達22.3萬億元,未來10~15年是養老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年代。
近年來,不少大型地產商和保險公司也開始紛紛介入養老行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布局養老地產的房企中不乏綠城、綠地、恒大等品牌房企。
孫超對此分析表示,很多房地產企業進軍養老地產,一方面借此概念實現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另一方面也試圖將養老地產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幫助公司實現突破。“比如說綠地集團,”孫超進一步舉例道,“集團本身要去庫存,因此綠地打造適老酒店,主要是為了利用老年市場,將存量資產進行盤活。”
此外,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產業的步伐也開始加速。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自監管機構發文允許保險公司進入養老地產領域后,包括泰康人壽、中國人壽、平安保險、新華保險在內的眾多保險公司,借助其資金充裕及自身業務與養老服務直接相關的優勢,紛紛積極試水養老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眾多房企紛紛搶灘打造養老產品線,但養老服務的投資回報率遠低于傳統房地產投資。養老地產的概念雖產生已久,卻難免給人以“雷聲大雨點小”之感,且目前養老地產行業尚無明確的成功商業模式可借鑒。
孫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需從自身能力和資源出發,確定適合的商業和運營模式。
比如綠城、綠地等開發商提出的“學院式養生養老”模式,將醫療健康服務、居家生活服務、文化教育服務等一體化,解決全齡段的養老需求。
比如中國人壽等保險機構,將養老地產對接保險產品,挖掘大量潛在的客戶資源。
再如復星作為上海第一家同時擁有外商投資許可、工商企業法人執照和民政局頒發的養老機構許可證的養老機構,與美國峰堡投資集團合資設立上海星堡老年服務有限公司,為國內多個養老地產投資與開發商提供養老咨詢顧問服務和第三方管理服務。
但是,除了缺乏成功可復制的商業模式外,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朱于山表示,相關政策的落地亦是行業痛點。
“很多社區和街道出于政績需要,把很多養老項目拿在自己手里,不愿意委托給專業的機構,因此達不到理想的社區養老的效果。”朱于山告訴記者,雖然國家近年來加大了對于民間資本、保險資金等進入養老產業的鼓勵和引導力度,但當落實到具體街道社區時卻容易出現問題。
事實上,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養老機構資質良莠不齊,社會目前對養老產業存在信任危機,有關養老院安全狀況堪憂等負面消息不斷。
星堡投資咨詢董事總經理王雨珂表示,“服務”才是養老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此,孫超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參與者若能以優質誠信的服務建立消費者信心,培育規模足夠大的消費者市場,是打造領先品牌形象的絕好機遇。(實習生張瀟尹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