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2018-04-18 08:58:16
4月12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成員召開會議,討論調整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事宜,這被市場公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業內人士表示,存款利率上限的調整絕不會一步到位,而是分地區、分銀行類型、分批次地漸進式放開。
“目前我們還沒有接到總行通知,至于調整幅度有多大,是不是全部放開目前還不好判斷,畢竟存款利率的過快上漲會推動貸款利率的上漲,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融資成本。從整體控風險、去杠桿為主線的監管導向看,完全放開的時機不一定成熟,政府可能更傾向于‘穩’。”一位大行深圳分行高管表示。
前述高管所指的“放開”,指的是日前備受市場關注的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整的傳言。此前,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機構成員已于4月12日召開會議,討論調整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事宜,這被市場公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銀行及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存款利率上限的調整絕不會一步到位,而是分地區、分銀行類型、分批次地漸進式放開。目前,大額存單的利率上限已先行提高,包括建行、農行、中行、招行在內的數家銀行近日已陸續發行突破此前利率上限的大額存單。
即便如此,目前存款利率仍然遠低于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最可靠的觀察時點應該是資管新規出臺后。”前述高管稱,“現在雖然大家都提心吊膽,但畢竟靴子沒有落地,多數銀行還不會輕易出手調整,但整體利率水平上升是肯定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關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調整的傳言日前被市場廣泛關注,這也被部分分析師認為是對銀行“實際經營狀況的一次政策追認”。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勵雅敏表示,央行在此時適時放松對于存款上浮區間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對于當前存款與金融市場雙軌利差的糾偏,存在一定合理性。“今年以來由于銀行存款端競爭加劇,銀行實際的存款成本已經進入抬升通道,大幅增長的結構性存款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她判斷,央行依然會循序穩健地推進,一次性完全放開存款利率管制的可能性較小,或將存款上浮區間擴大10%,抑或是先行放開居民和企業大額存單的利率上限。
整體而言,即使在缺存款的大背景下,各家銀行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依舊普遍上浮10%~30%,并沒有很多貼緊利率上限的情況出現,較此前的上浮上限甚至還有不小的差距。
某大行深圳分行資負部負責人認為,在銀行實際經營中,可能有個別客戶、個別產品頂著上限去做,但是占比不大,大部分還是按照掛牌利率來做,部分壓力較大的分行為了沖時點,可能會在季末做一些短時間提高存款利率的動作。
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若被提高,商業銀行是否會順勢上浮到頂?從目前各行反應來看,可能性并不大。“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即使上浮到頂,存款利率水平與其他市場化存款產品利率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而大部分對利率比較敏感的資金已經搬遷到各種理財和貨幣基金等產品上。”前述負責人稱。
一位華東城商行中層對此表示認同。他指出,上浮上限提高之后的實際存款利率抬升不會太大。“對銀行來說,為了一點微小利差就把存款搬來搬去的,并不是好客戶。”
反觀存量存款,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相對較低,甚至不敏感,各行可能更多地采取“部分導流”的方式留住。“我們今年是通過主動推薦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表內理財等產品,盡量把可能要走的存款留下來,效果很不錯,這些產品也同時起到吸收增量存款的作用,足以達到存款日均和余額考核的要求。”一位股份行深圳分行支行行長對記者表示。
當然,在同業業務嚴監管、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的背景下,部分攬儲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不排除通過以提價的方式來吸收存款、緩解負債端壓力。但這是否會引發存款價格戰,并導致存款由大行向小行搬家?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擔憂可能過慮。
“首先,高息攬儲向來不是大行的策略,即使中小銀行愿意提供更高利率,大行也能通過網點優勢、服務能力、產品來穩住負債,利率對存款的短期增長肯定是有幫助的,但長期還是要看服務和口碑;其次,大行和中小銀行的存款價格差異本來就存在,大家都往上提一些,也不會說存款就搬走了,何況靠利率吸引的資金如果沒有強相關性,還是會走。”一位大行資負部人士表示。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也認為,對于低成本負債能力較強的大行而言,其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本來就在上限之下,放寬上限基本上不構成影響;對于以較高利率吸收存款的部分中小銀行而言,放寬上限有利于其以更加合規的方式發展負債業務,不過需要繼續通過MPA(央行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等方式加強對后者的約束。
中泰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戴志鋒則在研報中表示,在經歷嚴監管后,相信更多銀行會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負債管理能力以及資產、負債匹配能力上,存款的穩定性要比快速提高成本沖規模對銀行更加有意義。也就是說,銀行在吸收高息存款時需要考慮到資產端的配置情況,只有配置機會較為合理時,銀行才會考慮吸收高息存款,而非盲目地沖存款規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市場對存款利率上限提高的另一個憂慮,在于存款成本上升帶來的息差收窄。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是銀行業人士還是分析師對此都不悲觀。較多受訪人士認為,負債成本受此影響的上升幅度不大,而隨著資產價格快速上升,息差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一位華南農商行計財部總經理對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存款利率上限提高勢必對銀行負債成本有所影響,主要是部分中小銀行可能以更高的定價來吸收存款,加上大行提高大額存單等產品的利率,整體會帶動存款利率的上行,不過幅度不會太大。“一方面,部分吸儲困難的中小銀行選擇提高存款定價,有利于減少對更高成本同業負債的依賴;另一方面,綜合負債成本基本已經穩住,即使上升也不會太快。”
與此同時,接受采訪的銀行人士對資產端收益率的變化更為重視。“首先,考慮到資產、負債的匹配,部分因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而增加的存款成本將轉嫁到資產端;其次,今年以來資產端價格呈現較快增長,資產端也還有機會通過調整結構提升收益水平,尤其是零售和小微貸款的增長,這種情況下息差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前述農商行計財部總經理表示。
不過,前述股份行零售金融總裁提示,貸款的需求被壓回表內,存款還在通道、理財和貨幣市場里,在流動性風險和比較長時間的不平衡壓力下,銀行只能提升貸款定價、提升存款定價,但實體經濟無法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因此調整會是曲折的過程。
上市銀行2017年報數據顯示,四大行及郵儲銀行、部分農商行2017年均實現息差反彈,交行、股份行、城商行息差則普遍繼續收窄,部分銀行甚至收窄25個基點以上。但對2018年凈息差的判斷上,大部分銀行都偏樂觀,尤其是在資產端結構調整及收益的預判上。
建行就認為,在資產結構不斷優化、零售優先、新業務培育(如住房租賃業務)的過程中,凈息差將會逐步改善。平安銀行進一步認為,在嚴監管、去杠桿措施實施后,很多表外業務面臨挑戰,使得今后對貸款的需求會比較旺盛,未來貸款定價會是一個往上走的趨勢,但具體節奏如何還不好判斷。
來源:證券時報網 記者:馬傳茂 劉筱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