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6 00:05:04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防范系統性風險”是當前的三大重點工作之一。隨后的深改委第一次會議就去杠桿背景下的資產管理業務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要立足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堅持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相結合,按照資產管理產品的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產管理業務規范發展。上述新政的推出將使得高凈值客戶熟知的資產類別和金融產品類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那么,當前該如何進行投資?對此,盈泰財富云非常清晰地提到了“從交易性機會走向投資性機會”的策略。盈泰財富云作為國內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由財富管理行業資深人士創立,先后引入了華泰證券、信達投資、騰邦集團和北大未名旗下基金作為機構股東,管理著近兩萬余名高凈值客戶的超過600億元資產。
盈泰財富云認為交易性機會又被稱之為套利性機會,主要來自于制度套利、信息套利,以及“金融大鱷”利用資金優勢進行的資金套利。制度套利的典型案例有土地一級開發、Pre-IPO投資等領域,這是我們熟知的兩類資產;信息套利在二級市場投資領域較為普遍;而“金融大鱷”興風作浪的主要手法就是通過金融工具(銀行理財、萬能險、信托產品等)聚集資金為己所用,脫離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本源。套利性機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嚴重損害了中小投資人的利益,妨礙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宗旨,這正是限制交易性機會的根本原因。
投資性機會,也稱之為價值發現性機會,包括了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投資人信心不足、市場普遍低迷、企業價值被普遍低估時的出現的較大規模價值發現性機會。第二個方面是通過深度研究發現錯殺的機會,一些個別的企業在壞消息籠罩的情況下會被錯殺,市場忽略了企業的基本面。第三個方面來自于一些新的行業和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投資性的機會。把握投資性機會,需要形成系統的投資策略進行深度的研究和長期的追蹤,并且是需要進行長期的投資才能獲得最終的價值的。
中國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很多傳統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進入了存量博弈階段。以前進入一個行業,然后在這個風口上快速向前就能掙錢,而存量博弈階段則對企業的戰略能力、管理能力、企業價值觀和文化要求極高,這必然要求投資人有較高的價值發現能力。
另一方面,金融監管政策開始限制各種套利性投資。2018年首次深改委會議上審議通過的政策文件(《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更是直接指向套利性機會,同時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也在制定過程中。這意味著過去風靡一時的金融工具只要是脫離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基本宗旨,一定會受到嚴格的限制,與之相伴的套利性機會也將不復存在,而轉向投資性機會則成為共識。
當然,從交易性機會走向投資機會,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交易性機會了。我們認為,在去杠桿、清理僵尸企業的大背景下,不良資產投資領域將是碩果僅存的較大規模的交易性機會。不良資產處置過去壟斷在四大AMC手中(東方、信達、華融與長城)。近年來,國家開放了AMC牌照,地方AMC、混合所有制AMC和外資AMC紛紛獲批成立,不良資產處置逐步市場化。隨著經濟體系負債率的增加,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逐步走高,據不完全統計總體規模已經高達1.58萬億元。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出售價格較其面值都有較大折扣,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資產處置后經營效率提升,這構成了不良資產管理業務的盈利來源,獲得了市場的青睞。盈泰財富云把握先機,率先在財富管理市場上推出了峨眉山系列不良資產投資基金,即聚焦于這一交易性機會,為高凈值客戶開辟一條提前介入這一領域的快速通道。
未來更為廣泛的方向則在投資性機會領域,盈泰財富云的實踐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賦能核心企業成長。一直以來,盈泰財富云堅持通過集中投資的方式服務核心企業,通過資金賦能、戰略賦能、管理賦能和文化賦能等方式幫助核心企業實現超常規的發展,并為高凈值客戶帶來穩健的投資收益。目前,盈泰財富云賦能的核心企業以新興產業中的上市公司及其集團公司為主,包括了騰邦集團、北大未名、寶藍物業、四達時代、恒陽牛業和海南一投等優秀企業。
最后,需要重點強調的是交易性機會和投資性機會在投資周期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過去的投資人習慣了不超過兩年的交易性機會,而在面對投資性機會的時候,需要做好長期投資的打算,因為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同樣,過去的投資經驗更多以債權投資為主,而如今股權投資則是國家鼓勵的方向。我們看到,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相續進入嚴監管時代,借貸類業務被嚴控,以債務擴大推動發展的模式已經終結。對此,我們再次重申我們對于投資人的建議:1、放棄對非標類資產剛性兌付的幻想;2、改變對非標類資產充分供應的想法;3、看不到一個個真實資產的產品不投;4、建立結構牛市思維并主動去擁抱它;5、精選管理人是未來投資的重中之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