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A股動態

每經網首頁 > A股動態 > 正文

去年累計新增名義本金5011億 券商與私募開展場外期權業務被暫停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11 22:48:04

4月10日晚間,有消息稱“證券業協會創新部通知券商,自2018年4月11日起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券商不得新增業務規模,存量業務到期自動終止,不得續期。”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多位券商人士求證,均表示確有其事。而去年場外期權累計新增初始名義本金達5011億元,私募基金還一度成為券商場外期權業務的最大參與方。那么此次暫停的監管措施將對私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謝欣    

__.thumb_hea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4月10日晚間,關于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多家券商人士求證,均表示確有其事。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場外期權累計新增初始名義本金達5011億元,而私募基金一度成為券商場外期權業務的最大參與方。那么此次暫停的監管措施將對私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場外期權亂象引來監管措施

隨著場外個股期權交易的升溫,大批私募介入這一業務,其中不乏游走在監管模糊地帶者。《每日經濟新聞》近期曾獨家發布《只需3%~15%權利金 號稱漲幅無限風險有限 這一30倍杠桿“神器”你敢玩嗎?》、《私募用借道、眾籌繞開個股期權監管紅線 律師:這是違規》等系列稿件,報道場外期權交易中的亂象,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

在4月10日晚間,某券商人士在微信群表示,“證券業協會創新部通知券商,自2018年4月11日起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券商不得新增業務規模,存量業務到期自動終止,不得續期。”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多位券商人士求證,均表示確有其事。

廣發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對此還指出,私募基金無論是管理人機構主體還是其管理的產品都不得新增開展交易,準入暫時終止。

由于場外期權的杠桿倍數高,可對沖市場風險,一些私募為吸引個人投資者,采用“出借通道”方式繞開監管層的要求,降低了投資者的參與門檻。而券商難以進行穿透核查,沒法確認最終交易的投資者是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據證券業協會今年3月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券商場外期權累計新增初始名義本金規模達5011.36億元,而在2017年12月當月,證券公司期權業務就新增513.79億元,其中去年12月場外期權業務新增規模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別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長城證券,新增初始名義本金為432.85億元,占當月場外期權業務新增總量的84.25%。

對于監管層的暫停措施,廣發非銀陳福團隊指出,監管意在規范市場。據此前場外期權規則,禁止個人投資者參與場外期權業務,但部分私募基金采取分拆份額、“出借通道”方式規避門檻,導致客戶群體違反“投資者適當性原則”,此次窗口指導意在限制此類違規行為。新規出臺后有望回歸正常發展,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場外期權新規已在制定中,預計將進一步規范市場,正軌持牌金融機構的對沖需求仍將支持衍生品市場擴容發展。

暫停措施對私募有一定影響

自去年場外期權交易業務爆發以來,無論是從名義本金還是合約筆數統計,私募一度是券商的第一大交易對手方。從證券公司的交易對手情況分析,商業銀行、私募基金、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是場外期權的主要買方機構。從2017年12月新增期權合約筆數來看,私募基金占比為40.09%,其次是其他機構占比21.69%,第三是期貨及其子公司占比為15.79%。

大部分期權存續期在3~6個月,其中一半以上在未來兩個季度將逐步出清,場外期權規模的縮減對市場的影響如何?

對此北京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劉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場外期權快速擴張滋生風險,監管升級利好市場長期健康。從監管目的上看,場外期權業務的本質是風險買賣和轉移,規范發展對于市場利大于弊。一方面場外期權業務具有明顯的風險管理、收益管理優勢,而且可掛鉤的金融產品比場內期權更為豐富,對于推動機構資金入市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規范操作的場外期權并不等同于配資,難以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因為當市場連續下跌時,券商會根據模型逐日對沖,調整標的股票持倉,不斷降低杠桿水平,不會出現集中平倉行為,因此對市場沖擊相對有限。

賽亞資本董事長羅偉冬表示,對私募而言,詢價并不劃算,如果期權費被券商收到后,一旦短期內不漲的話,會損失掉投入的本金。對部分私募而言,通過場外期權合約進行套期保值,對倉位風控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現在全部停了,不能做套保的風控了。但是對于價值投資者而言,一直持股不動,影響并不大。對少部分通過這個博凈值大漲的私募會有影響,但是整體而言對其他私募基本上沒有影響。

杜茲投資鄒兆龍則指出,私募機構作為場外期權的參與主體,去年交易量有爆發式增長。監管層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是監管層控制風險的措施。目前對私募而言有一定影響,未來提高私募機構參與的門檻是必然趨勢,團隊配備齊整的私募機構將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參與主體。此外,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暫停券商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符合金融行業整頓、控制潛在金融風險的要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場外期權 券商 私募 證券業協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