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08 23:25:17
據鹽湖股份2017年年報披露,20萬噸硫化堿項目因生產工藝不成熟等造成產品生產成本偏高,現項目處于停建狀態。項目似乎并未有復工的跡象,這意味著若項目繼續停工,且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遲遲未介入,該項目將持續成為鹽湖股份的“包袱”。
每經記者|張靜 曾劍 每經編輯|陳俊杰
每經記者 張靜 沙一舟 曾劍 每經編輯 陳俊杰
計劃沒有變化快,鹽湖股份20萬噸硫化堿項目就出現了這種情形。
2008年,項目投資伊始,鹽湖股份信心滿滿,稱項目以柴達木盆地豐富的芒硝及煤炭資源作為原料,成本較低,來源充足質量穩定;2013年,項目試生產過程中,卻因原材料成本上漲、硫化堿市場疲軟陷入停產。
今年3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鹽湖股份20萬噸硫化堿項目廠區,該項目已經停工撂荒5年,尚不知何時復工。且鹽湖股份2014年公告將項目承包給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然而至今其并未進場接手。
雪峰連綿,沙丘起伏,車駛道路兩旁盡是鹽湖、堿灘和沼澤,地處青海省中西部的格爾木地貌復雜,擁有世界最大的天然鹽湖察爾汗鹽湖,因資源豐富,聚集了眾多化工企業。
鹽湖股份的鉀肥廠區及部分化工項目廠區,便緊鄰察爾汗鹽湖,近160公里之外的飲馬峽工業園區,則是鹽湖股份20萬噸硫化堿項目的所在地,由鹽湖股份孫公司青海鹽湖三元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元化工)投建。
出飲馬峽火車站,視野內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除了路旁靜靜矗立的化工廠,幾乎看不到人煙。20萬噸硫化堿項目建在工業園的最深處,離飲馬峽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
繞過外圍鐵絲網進入項目內部,偌大的廠區顯得很是荒蕪,廠房和辦公白色板房里空無一人塵土滿布,露在外面的部分設備及管廊已經嚴重腐蝕生銹,整個廠區杵在戈壁灘上,幾乎沒有鋪硬化的道路。
“廠子(項目)從2013年就停工了,一直停到現在。”離廠區不遠的三元化工生活區留守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項目停工后,僅留了6名員工看守廠區。
據鹽湖股份(吸收合并前)2008年第45號公告,對20萬噸硫化堿項目的投資事項,公司如是描述,“估算總投資為3.22億元,達產后年利潤總額約1億元,建設期約2年。”
在鹽湖股份此后的公告和年報中,該項目其中10萬噸硫化堿項目于2011年進入試車階段,2012年逐步調整工藝,進行產品試生產。到了2013年,公司披露自建成試車以來,項目不能連續穩定試生產,于2013年下半年停止試生產。
而在之后的年報中,鹽湖股份對于硫化堿項目的披露均為在建停工狀態,這也意味著,項目尚在試生產期間就已停工,且自2013年下半年停止試生產后,直到目前為止,近5年時間其一直處于停工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鹽湖股份公告及實地走訪發現,20萬噸硫化堿項目停產時僅建了其中10萬噸硫化堿項目,剩余10萬噸并未開建。
“一期10萬噸建好后,成本太高了,市場也不好,就停工了,這塊空地原本是要建二期的。”上述留守工作人員指著廠區和生活區中間的一大片荒灘,“一期現在都沒起來,二期怎么能上?”
翻閱最初20萬噸硫化堿項目投資的公告,記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公司稱該項目以柴達木盆地豐富的芒硝及煤炭資源作為原料,生產硫化堿、聚苯硫醚產品。目前青海省為已探明國內茫硝儲量最大的省份,而柴達木盆地又是青海省茫硝儲量最大的地區。
該項目所在地飲馬峽工業園靠近察汗斯拉圖芒硝礦床,屬國內特大型芒硝礦床。項目所需原料煤和燃煤可以就近在柴達木的煤礦購買,成本較低。項目原料來源充足質量穩定。
不過,項目在2013年下半年停止試生產,鹽湖股份對此說明稱,停產很重要原因之一,恰是因為原材料(煤、芒硝)及人工、運輸成本上漲過高,另外,硫化堿市場疲軟低迷。
2014年5月,鹽湖股份又公告稱,為了盤活資產提高經濟效益,公司將20萬噸硫化堿裝置對外承包給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經營。
雙方合作模式為,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租賃經營期限為5年,鹽湖股份在承包經營期限內將硫化堿裝置經營權發包給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承包費分為固定承包費和經營提留承包費。
但是,從公告發布直到今年3月26日記者實地走訪現場,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未介入項目生產。“對方談了5年都還沒進,按理說我們把廠子租給他們,就是我們收一點管理費就行了,不知道為啥他們沒進來。”前述留守工作人員稱。
按照公告,鹽湖股份已將項目承包給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后者緣何一直未進場?就此記者聯系了三元化工采訪,一位內部工作人員表示,“當時因為這個(產品)價格起不來,所以他們也猶豫,不能保證見效益的時候,不能投資啊。”
因至今停工未生產,20萬噸硫化堿項目不僅沒給鹽湖股份業績助力,反而成為拖累公司業績的“包袱”之一。
2013年年報中,因硫化堿項目停止試生產,由于項目部分裝置設備腐蝕,當年計提了減值準備2987.43萬元。
此后的年報中,鹽湖股份每年都會對硫化堿項目計提減值準備。2014年,20萬噸硫化堿項目計提減值準備2400萬元。2015年,計提減值準備3052.62萬元。2016年,計提減值準備3050.18萬元。
在鹽湖股份巨虧的2017年,硫化堿項目計提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則為1995.5萬元。截至2017年底,減值金額累計1.35億元。
而據鹽湖股份2017年年報又披露,20萬噸硫化堿項目因生產工藝不成熟等造成產品生產成本偏高,現項目處于停建狀態。項目似乎并未有復工的跡象,這意味著若項目繼續停工,且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遲遲未介入,該項目將持續成為鹽湖股份的“包袱”。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得知,隨著硫化堿市場回暖,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有望今年介入復產。上述三元化工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從去年開始,硫化堿價格回升,所以他們準備過來合作,先復產兩萬噸。”
至于具體的時間表,該工作人員表示,廠區正進行資產核定,核定完資產評估后,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駐,具體復工日期尚未確定。
針對相關情況,記者向鹽湖股份發去采訪提綱,公司回應稱暫不接受采訪,一切以公告為準。
4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新津縣新津工業園區B區的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不過該公司似乎已經不再生產,大門頂部的“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幾個字殘缺不全,廠區內雜草叢生。
記者在門衛室看到一張張貼于2016年10月12日的“員工放假通知”。通知稱,鑒于現實困難,公司董事會、高管會決定:除財務部和管理人小組辦公室員工正常上班外,其他在崗員工一律放假。記者詢問廠區值守的工作人員,其稱,工廠已完全停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