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4 21:20:18
每經編輯|吳抒穎 蔡雅蕓 程成
每經記者 吳抒穎 蔡雅蕓 程成 每經編輯 曾健輝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和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
“租賃”、“租購并舉”等詞被頻繁提及,顯示出政府對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的重視和決心。在政策的鼓勵下,各地政府紛紛搭建住房租賃交易平臺。“國家房東”的入局,或將破除租房過程中房東不守信用,“黑中介”提供虛假信息等問題。
目前各地國有租賃平臺的開展情況如何?租房一族如何使用國有租賃平臺?如何申請租賃貸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通過體驗國有租賃平臺,實地走訪國有租賃房后為租房一族奉獻上這份租房指南。
據悉,目前北京、廣州、深圳和成都等多座城市均已上線國有租賃平臺,上海則預計在今年內上線。這些租賃平臺在功能和使用上相對趨同,以北京為例,這個平臺提供的服務包括:住房租賃信息發布、住房租賃合同網上簽約、住房租賃登記備案申請、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查詢、信用評價等。
從備案房源來看,各地的租賃平臺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例如廣州的陽光租房,其官網顯示2018年2月共放盤1549套,備案33111套;成都住房租賃交易平臺3月11日的內容顯示,目前可租房源信息4311條,另有國有租賃住房1495條。
從房源的供應渠道看,國有租賃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渠道:一是人才房與安居房,這些是官方直接參與到租賃交易環節的房源;二是中介機構和長租公寓品牌,成都、深圳和廣州的租賃平臺上,有不少展示的房源來自于鏈家、58等第三方平臺,還有一些來自長租公寓品牌。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國有租賃平臺上也可發布個人房源,例如深圳。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有租賃平臺是適應廣大租客通過互聯網來搜尋房屋的消費習慣,而且這種平臺可以最大限度集中更多的房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有租賃平臺大部分仍處于試運營階段,尚未成為租房一族找尋房源的主流。多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深圳、廣州“90后”租房族在了解官方的租賃平臺后表示,目前尋找租賃房源的渠道有很多,官方平臺目前仍不是首選。
如何破解這一問題?李宇嘉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在國有租賃平臺上投放房源或者尋找房源,其原因在于國有租賃平臺解決了市場監管不到位引起的秩序混亂。他進一步指出,官方也應該重視線下的協同,因為租賃市場最終很多交易環節等都需要線下完成。“線上能夠多投放房源,線下如何聯動配合參與,這個是最關鍵的”。
與搭建租賃交易平臺并行的是,一些試點城市已經先行推出了國有租賃房。在這個領域,成都、上海都是先行者。目前成都有共計2200套國企房源投入市場;上海則發布了首個國企租賃住房業務品牌,計劃在2020年交付。
如何才能夠申請到成都這批入市的租賃房?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入市的國有房源門檻較低,只要租房者提供身份證,通過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網站住房租賃交易入口進入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選擇國有住房租賃公司房源,就能看到房源信息,通過實名制注冊后,就能參與房源競價。
記者登錄上述網站發現,目前能查看到的房源只有成都潤錦城719套房源。成都潤錦城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房源已有620余間被競出,并通過兩次集中簽約后已有30多人入住。
記者了解發現,成都潤錦城的這批房源租金價格略低于市場同類產品的平均水平,在520~1320元/月之間,提供基礎管家服務,家電采用海爾、長虹等知名品牌,網絡免費使用。
與成都不同,上海的國有租賃房入市還需時日。上海地產集團于2018年1月發布了滬上首個國企租賃住房品牌——城方,并表示將拿出17幅地塊建設租賃住房,總規劃建筑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計劃在2020年交付2萬套。
相比個人房東,“國家房東”的優勢顯而易見。已經入住成都潤錦城一個多月的潘慶(化名)對記者表示,他此前租的是學校里的房子,租金跟現在每月790元的水平差不多,但原來的房子是跟二房東租的,他辦居住證的時候還需要提供房東房產證,手續很麻煩,現在租國企的房子,辦居住證時只需要提供合同,方便很多。
潘慶進一步表示,他是關注了房管局微信號后了解到有這批房源的,主要看中裝修不錯,搬過來之后也離上班的地方更近。雖然單看價格比公司附近其他簡裝的房子略貴一點,但是裝修得好更重要。
此前潤錦城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成都潤錦城的“管家式服務”主要包括指引租客在房管局網站競價、支付、簽合同以及入住后的故障報修等。“他們的服務還是很不錯,有什么問題找到他們馬上就可以解決。”潘慶說道。
盡管優勢明顯,但國有租賃房源目前仍不是市場主流。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國有租賃房源不一定要成為主流,開發商、機構未來做這一方面的也會比較多,未來可能會有20%~30%的占比。
政府部門也已經注意到并著力解決這一問題,多座城市也提出了收儲的目標。以深圳為例,官方指出在“十三五”期間,除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外,將通過新建、改建、收購、租賃、資產劃轉等方式收儲不低于10萬套房源。
租賃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推動,但金融的助力也不可忽視。目前一些國有銀行已經參與到租賃市場,例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其中,建設銀行推出了“按居貸”,工商銀行則在北、上、廣、深、杭5個城市開辦了個人房屋租賃貸款業務、這一貸款方式已有不少受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