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2018-03-11 08:26:16
價格戰肆虐 第三次商車費改在即?
一直以來,車險在財產保險行業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搶占多一點市場份額,險企便利用贈送禮品、給予回扣、大打價格戰等手段來維護和爭搶客戶,但是在“要保費”的同時,還“要合規”,于是部分險企只能以財務造假來掩蓋其真實行徑。
但近日,因多家大型險企在開展商車險業務時違規違法而遭監管層“重罰”一事引起高度關注,尤其是首次暫停大型財險公司省級機構新車險業務3個月,更是一度引發個別地區中小險企哄搶業務的情況。
事實上,在兩次商業車險費改之后,車險市場惡性競爭的亂象并未得到遏制,但從此次處罰力度來看,監管層整治車險亂象的決心已非一般。最新消息稱,第三次商車險費改預期將于2018年實施。
隨著商車費改的不斷深入,駕駛習慣好的車主享受更多優惠,出險次數高的車主則需要付出更多保費。同時,費率市場化對于大型險企來說無疑是機會,但對于中小險企來說,則是危機。
價格戰頑疾
眾所周知,車險業務是財險公司總保費的主要來源,部分公司車險業務占比甚至超過八成,為了搶奪市場份額,財險公司使出各種手段,導致車險市場亂象頻生,最終的后果就是,幾乎90%的財險公司車險業務處于虧損或瀕臨虧損的狀態。
在車主的眼中,車險保費“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背后,就是車險市場價格混戰的現實反映。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6年1月1日一次商業車險費改在全國正式施行。但賠付率的下降使得保險公司主打價格戰爭搶市場的空間更大,且車險領域兩極分化更為嚴重。
因此,有人認為商業車險費改是多輸的,用戶輸了,怕來年保費提高,一些小型維修從免費到自費,滿意度受損;險企輸了,商車費改導致價格戰加劇,保費收入降低,理賠成本轉移到營銷端;維修企業也輸了,自費修車用戶對價格敏感度增加,導致市場維修企業收入下滑。
隨后,2017年年中,保監會啟動第二次商車費改,進一步擴大保險公司自主定價權,通過下調商業車險費率浮動系數下限,運用市場化手段降低商業車險費率水平,旨在通過改革倒逼保險公司實現精準定價,推動市場由“費用戰”、“價格戰”向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良性競爭轉變。
與此同時,保監會還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針對車險市場亂象提出12條規定。禁止行為包括: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車險產品,開展惡性競爭;虛掛中介、虛列費用套取資金;與未取得合法資質的機構開展合作;委托不具備合法資格的第三方網絡平臺在其網頁上開展各類保險銷售活動;變相修改條款、違規贈禮、返現或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利用業務便利為其他機構或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違規調整準備金和賠付率數據,導致財務數據失真。
但在商車費改的大環境下,拼費用、打價格戰等頑疾并未消失。
用華農保險總經理張宗韜的話來說, 2016、2017年以來的市場價格競爭,尤其是費用競爭之慘烈,聞所未聞,甚至可以說駭人聽聞。
三次商業車險費改在即?
一家大型互聯網保險公司CEO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第一次、第二次費改的成效來看,已經有一些作用,尤其是在現在嚴監管的大環境下,監管層會更加有力地去推動第三次商車費改。所以這次這么多家大型保險公司受到監管處罰對于整個車險市場是有相當大的震懾作用的。今后大家對于這個車險業務的合規經營以及對監管要求的配合度肯定會非常高。所以我相信,第三次車險費改應該會起到比較好的市場規范作用。”
其實,早在2017年年末,關于商車險三期費改的消息就已經流傳開來。目前業內流傳的改革版本是,部分試點地區將不再設置費率自主浮動系數上下限。這就意味著,若險企一味主打價格戰,車險價格只能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最終受傷的還是險企。
而車險費改對于車主的影響也是立竿見影的。一次費改之后,不僅將車型考慮在內、解決了“高保低賠”的問題、拓寬了保險責任,還更多地考慮了“人的因素”,如出險2次的保費上浮25%、3次的上浮50%、4次的上浮75%、5次的保費翻倍;但如果駕駛習慣好,上一年沒有出險,綜合算下來,車險費率最低可以享受到基準費率的6折,如果連續兩年沒出險,保費最低可以打5折,如果連續3年或以上沒出險,保費最低可以打到4折左右。
而二次費改之后,“好車主”更受重視,“差車主”則越來越“不受待見”。如風險系數較高的大型貨車,費用上漲得就比較高。而隨著商車費改的深入,駕駛習慣好的車主依然能夠享受到好的優惠待遇。
同時,費率市場化對于大型險企來說無疑是機會,但對于中小險企來說,則是危機。
隨著商車險費改的持續推進,車險費率繼續下調,財險“老三家”憑借自身品牌、渠道、規模、風控等優勢,行業地位保持穩固,2017年1-11月,前三大產險公司市場占有率由2016年的63.07%小幅升至63.56%。而中小財險面臨承保虧損、償付能力不足等問題,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
高歌猛進的大型財險公司搭配哀鴻遍野的中小型財險公司,就是近些年財險業發展的全景。
但在保監會產險部主任劉峰看來,中小公司經營困難并非改革之過。困難始終存在,原因一是品牌、管理、數據、網點、服務、人才等各方面都不具備和大公司競爭的實力;二是經營理念存在偏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頭產品;三是股東實力有限、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該增資的時候增不了資,股東會都開不了,有的公司3年五換總經理。同時,他還提醒中小公司要“先煉金剛鉆,再攬瓷器活”。
上述互聯網保險公司CEO亦表示:“完全靠拼手續費已經落伍了,以后主要是拼品牌和服務。若第三次費改落地,中小財險公司如果還走過去拼手續費搶市場份額的老路,我覺得會很難生存。只有走出自己差異化的道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存的空間。”
事實也是如此,數據顯示,2017年行業車險業務占比71.4%,為歷年來新低。車險業務增速10%,非車險業務增速24.4%,其中,健康險增幅34%,意外險增幅27%,責任險增幅25%。車險市場份額正逐步向非車險讓渡。
在全球財險市場中,車險業務平均占比42%,歐洲等發達市場不足三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車險業務保新保全保足的空間已經有限,非車險市場仍有蓬勃的發展空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