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9 16:42:12
在3月9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等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答記者問。對于“虛擬貨幣”和ICO的監管,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我們不太喜歡那種創造一種可投機的產品,讓人家都有一夜暴富的幻想,這不是一件什么好事,而是強調要服務實體經濟。”
每經編輯|張壽林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陳星
在3月9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等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答記者問。對于“虛擬貨幣”和ICO的監管,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我們也很關注像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的應用。我們認為這些研發應該比較慎重,像比特幣和其他一些分叉產品等出得太快,不夠慎重。我們主張,研究一些新東西是好的,但是除了市場的動力以外,還要考慮全局、大局,不是要鉆一些政策空子,搞出一些什么爆發性的事件。”
這次回應是周小川近期以來對“虛擬貨幣”和ICO相關方面的監管態度較為全面的公開表述。
在回答“比特幣ICO融資”相關問題時,周小川認為,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的應用,這類研發應該比較慎重,像比特幣和其他一些分叉產品等出得太快,不夠慎重。
從央行的角度來講,周小川表示,第一是不慎重的產品先停一停,有些有前途的產品也必須經過測試、經過認證,確實比較可靠了以后再推廣。央行的做法是,去年8月底先把ICO停了,后來緊跟著不支持比特幣和人民幣的直接交易。再有就是不認可現在的所謂比特幣一類的“虛擬貨幣”像紙幣和硬幣、信用卡一樣作為零售支付工具,銀行系統不接受也不提供相關的服務,這就是相關監管政策背后的考慮。
對于未來的監管,周小川透露,首先它是很動態的,取決于技術的成熟程度,也取決于最后測試試驗、評估情況。所以,這個應該說還有待觀察,也不是說馬上就要拿什么樣的監管措施。
對于這一領域的發展,周小川表示,從業者在考慮這些新技術的同時,在服務的方向上要清楚。“我們不太喜歡那種創造一種可投機的產品,讓人家都有一夜暴富的幻想,這不是一件什么好事,而是強調要服務實體經濟。”
對該領域的市場研發,周小川還表示,既然是說想搞“數字貨幣”的話,要考慮確實能給消費者、給零售市場帶來效率、帶來低成本、帶來安全隱私的保護。另外,市場研發要考慮大局,不要和現行的金融穩定、現行的金融秩序直接相沖突。當然,如果說是技術發展會對原有的金融秩序帶來改變,也需要比較慎重地進行研究、進行論證以后再出臺。所以,總的來講,技術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在逐漸摸索,在摸索過程中,說不上一定就是未來有某種確定的監管政策。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認為,周小川的監管表態主要強調了以下幾點:一是幣類產品的研發應當更加慎重,求創新的前提是要顧全大局;二是監管將及時制止不慎重的產品研發,對有一定前景的應用必須進行產品測試;三是目前不認可幣類產品的支付功能;四是不支持投機性產品的研發;五是技術發展對金融秩序影響的結論應當慎重給出。
透過監管表態,何飛認為,有三點啟示值得關注:一是未來將繼續實施動態監管,及時處理突發情況;二是創新應當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三是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相關問題研究,都應當保持慎重態度,不應輕易下結論。
2017年9月,央行等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簡稱“《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公告》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為代幣發行融資和“虛擬貨幣”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不得承保與代幣和“虛擬貨幣”相關的保險業務或將代幣和“虛擬貨幣”納入保險責任范圍。
不過目前,ICO和“虛擬貨幣”相關交易在國內并未絕跡,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關閉后,一些又轉向境外重操舊業,通過多種手段規避監管,有死灰復燃之勢。
據央行旗下《金融時報》今年2月報道,考慮到境內投資者轉向境外平臺參與交易面臨種種風險,為貫徹落實《公告》精神,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將采取一些列監管措施,包括取締相關商業存在,取締、處置境內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等。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需認清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相關風險,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不參與相關違法違規活動。
據悉,稍前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關于開展為非法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轄內各法人支付機構在本單位及分支機構開展自查整改工作,嚴禁為“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服務,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虛擬貨幣”交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