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9 00:36:3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萬平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每經記者 朱萬平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業績連續下滑、高管變動的旭光股份(600353,SH)擬推出2億元的“大手筆”股權回購計劃。
3月7日晚間,旭光股份公告稱,公司股權回購預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旭光股份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不超過2億元股份用于股權激勵事項。公司稱,此舉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調動員工積極性。
2億元回購方案獲通過
3月7日,旭光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有關回購公司股份的預案獲股東大會通過。根據方案,旭光股份將以自有資金在二級市場上回購股票。回購資金總額不超過2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8元/股。按照董事會召開前一個交易日(2018年2月9日)公司股票收盤價格5.39元/股計算,預計回購不超過3710萬股股份,占公司目前已發行總股本的6.82%。
對旭光股份而言,此舉可謂大手筆。實際上,這相當于耗費公司近4年凈利潤用于回購股權。2014~2017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63億元、0.49億元、0.44億元和0.28億元,合計為1.84億元。
旭光股份稱,此舉并不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和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截至2017年末,公司總資產達到17.37億元,流動資產13.44億元,賬上貨幣資金達4.72億元。
對于回購后的股份,旭光股份擬用于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若員工激勵未能成功實施,回購股份將被注銷。旭光股份表示,回購公司股份,一方面有利于推動公司股票價值合理回歸,維護股東利益,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公司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充分調動公司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積極性。
今年初,旭光股份的高管曾發生變動。今年1月初,旭光股份原董事長葛行、原總經理張勇相繼因個人原因辭職,并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公司原董秘、副總經理劉衛東,原財務總監張純分別接替上述兩人成為公司新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分別出生于1956和1958年的葛行和張勇目前都約年過六旬,并且兩人掌舵旭光股份都已超過10年,目前尚不知道所謂“個人原因”到底為何?不過,旭光股份的業績連連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業績不佳擬轉型
旭光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收10.62億元,同比增長8.49%;凈利潤2757.71萬元,同比大幅減少36.71%。而旭光股份凈利潤連續5年下滑。2013~2017年,旭光股份凈利潤分別為0.87億元、0.63億元、0.49億元、0.44億元和0.28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5.06%、27.11%、23.18%、10.26%和36.71%。
旭光股份稱,凈利潤下滑和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有關。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電真空器件(開關管、電子管)、成套電器設備(開關柜、斷路器)和光電器件三大類。
在開關管領域,高端市場被國外ABB、施耐德、西門子等企業占據,而國內企業同類產品單價較低,加之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進一步被擠壓。旭光股份稱,目前國內電子管市場格局及狀況相對穩定,傳統應用領域市場基本飽和,市場需求難有增長。
2013~2017年,旭光股份的電真空器件產品分別實現收入3.21億元、3.13億元、3.24億元、3.51億元和3.69億元。同期,其成套電器設備分別實現收入0.6億元、0.58億元、0.57億元、0.54億元和0.49億元,處于下滑態勢。
“公司成套電器設備產品占比較大,產能過剩、行業價格競爭加劇,或將給公司經營業績帶來沖擊。”旭光股份在2017年年報中稱。
為此,旭光股份考慮向外轉型。其稱,未來將在立足主業的同時,借助公司品牌、技術和資金等優勢,實現相關多元化發展及戰略轉型。重點聚焦醫療、電子技術、軍工等新興領域的戰略布局。
針對公司相關情況,3月8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旭光股份公開電話,但電話無人接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