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9 00:30:06
高質量發展,要講究法制、科學、和諧、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目前主要挑戰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仍有若干缺陷,表現為市場機制、法制環境、創新氛圍等仍有不足。未來主要依靠國內高端市場引領以及自主創新。
每經編輯|吳林靜 李晃

吳金希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李晃 每經編輯 趙橋
當政府工作報告將2018年的GDP增長目標調至6.5%,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指向更加明確。
當“速度”不再成為熱餑餑,“質量”成為各地正在夯實的基礎,如何認識這一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又應該怎樣應對?如何才能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的高質量?許多問題亟待我們厘清。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清華大學社科學院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吳金希。
NBD: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您如何理解經濟發展階段的這一轉變?
吳金希: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速達8%以上,如此長周期、高速度發展,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GDP達到近9000美元,總量為世界第二,是日本兩倍還多,比德、法、英三個歐洲強國GDP之和還多四分之一,成就舉世矚目。
過去的發展重速度、輕質量,產生了不少問題。例如:競爭性招商引資和投資泡沫、重復建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金融和房地產泡沫、重GDP輕環保等。
當前,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全面小康指日可待。因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生活、高質量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都是我們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
NBD:推進高質量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吳金希:高質量發展,要講究法制、科學、和諧、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我認為目前主要挑戰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仍有若干缺陷,表現為市場機制、法制環境、創新氛圍等仍有不足。
在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提出來要深化黨政機構改革,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大好事,是改革的牛鼻子、深水區。必須將過高的行政成本降下來,給市場和企業以活力。
NBD: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抓住哪些關鍵問題?
吳金希:過去經濟高速發展,未來要高質量發展;過去依賴投資、出口拉動,未來主要依靠國內高端市場引領;過去主要靠技術引進、學習,未來要靠自主創新。新經濟、新動能將引領未來30年發展。
推進高質量發展,要抓住以下關鍵點:第一,提升標準體系,要盡快大幅度、大范圍提升中國制造和服務的國家標準水平;第二,要讓發明者發財,要保護知識產權;第三,中國即將真正進入品牌競爭新時代,品牌代表高附加價值和優勢產業體系;第四,要著力打造現代創新體系,它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其中,法制建設、自由環境、企業家精神、創新文化等是現代創新體系的主要支撐。
NBD:中國從低收入階段邁入中等收入階段,與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密不可分。下一步,中國將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轉變,您認為這個過程中要抓哪些重點?有哪些方向和路徑?
吳金希:在未來五年內,中國肯定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達到甚至超過12500美元的發達國家的“最低門檻”。但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勞永逸的終點,未來挑戰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
許多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表明,新舊動能必須轉換,過去的經驗不再起作用,經濟發展起步階段依賴投資、出口拉動的動能會逐漸耗竭,未來應更多通過創新驅動引領高水平發展。例如,日本、韓國等都已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創新引領發展階段;而東南亞、中東、東歐的一些國家則是反例,新舊動能不能轉換,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然而,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層面,缺乏完善的現代創新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終會變成一句空話。如何打造現代化創新體系?我認為有幾個關鍵支撐,即公平市場競爭、保護企業家精神、嚴格知識產權保護、整個社會的活力、降低營商成本、提升雙創的氛圍、開展產學研合作、發展軍民融合等,缺一不可。
NBD:2018年,很多省份、城市都下調了GDP增長目標,在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過程中,您認為應如何看待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吳金希:新時代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要更加注重速度與質量效益的平衡。當前,中國GDP總量已經很大,例如廣東、江蘇等省份,再片面追去7%以上的GDP增速會使得各方面發展要素失調。
未來,像北京、上海這樣的核心城市,要減量發展,更強調經濟發展的“質”。當然,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東西部差距客觀存在,面臨的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對于西部經濟基礎較差的區域而言,要因地制宜地平衡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NBD:最近,以成都為代表的西部城市也重點提出“高質量發展”,您如何看待西部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吳金希:在我看來,成都作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發展空間無限,其區位優勢一點也不比東部沿海城市差。
當前,川渝地區中歐貨運列車通道、南向從廣西北部灣出海口的鐵路通道均已經打通,高鐵網絡也正加緊建設;高速公路網絡也在加大升級力度。同時,成都國際機場也已經成為亞洲航空運輸業的一個大樞紐。這些條件使得成都在基礎條件方面已具備和沿海地區同樣的優勢,未來在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完全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實現比沿海地區更快、更高質量的增長。
這也就意味著,成都已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內陸城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深化,成都應走在全球化的前列,摒棄過去過度依賴沿海地區發展的保守思維,著眼于最高標準,走國際一流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真正成為和北上廣深并列的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一極”。從這個角度講,成都提出“高質量發展”,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那么,成都應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積極、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其次,要堅定走自主創新、自我發展之路。奢望東部產業集群全部轉移到西部不現實,要走一條有特色的區域成功之路。過去成都在電子信息、軟件和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值得其他城市借鑒,而且,成都過去本來就是我國航空、機械、電子、核工業發展的重鎮。再次,要與重慶形成“1+1>2”的協同效應,錯位發展,共生共贏。要著眼于打造影響世界的“成渝經濟走廊”。
NBD:此次兩會,代表建議,以成都為起點加快規劃啟動“一帶一路”建設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通道。代表們希望能夠盡快啟動成都建設國家門戶樞紐城市戰略研究,并將向西向南開放戰略通道的有關鐵路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評估。對此您怎么看?
吳金希:一般而言,鐵路的樞紐必然就是經濟的樞紐,航空運輸還不能與鐵路運輸相比。成都在未雨綢繆,這具有前瞻性。
成都過去受困于自然條件,鐵路公路發展滯后,“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提法非常有遠見。只有鐵路打通才能實現物流大流通,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對四川及西南至關重要。
在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方面,中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建設”是一張現代中國的名片,“又好又快又便宜”已經得到世界公認。成都要抓住我國基礎設施能力大提升的機遇,盡快提升干線、快速鐵路,以及高速公路網絡水平打造門戶樞紐城市。
目前,對國家而言至關重要的幾個物流通道已經初露端倪,包括成都-昆明-緬甸物流通道;重慶-成都-蘭州-烏魯木齊-歐洲通道;成都-重慶-貴陽-廣西欽州-海上絲綢之路等。
NBD: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您看來,在國家整體基調由“求速度”到“求質量”轉變的關鍵時期,為什么要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吳金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沒有現代經濟體系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強國。
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強國的實現離不開現代化經濟體系,它是一種系統性的能力。而在我看來,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在創新體系的活力、市場基礎作用和精干、善政、良治的政府等。
NBD:當前中國經濟體系向現代化升級的過程中,“創新”“開放”都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在您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實現路徑是什么?
吳金希:我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在于現代化創新體系。當前,中國市場為全球最大,人才為全球最多,這種優勢全世界獨一無二,這是彌足珍貴的戰略性資源,如果將這些資源用以形成自我優化的創新生態體系,中國將無敵于天下。
如何用好這些資源?
首先,在數字經濟時代,市場規模、消費者規模是決定性的,網絡的價值與網絡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過去20年,汽車、住房占據中國高端、高附加值消費主體,而在未來,數字消費、知識消費、創意消費、精神消費等將成為主要的高端消費,假以時日,網絡的規模效應必將促進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走在全世界的前面,甚至形成壟斷性優勢。相應地,中國也應出現若干個數字之都、創意之都、娛樂之都、休閑之都、文化之都,這些都是各個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定位。
其次,得人才者得天下,不僅國與國之間競爭依靠人才,區域和城市之間競爭也依靠人才,人才的爭奪決定了未來30年中國的經濟格局。過去30年,北上廣深獲得了我國最大的人才紅利,未來30年誰能享受人才紅利?這是各地要深入思考的大問題。當前,以成都、武漢、西安、南京等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已經率先打響人才爭奪戰,這是一個好的訊號,然而,這還遠遠不夠,各大城市要將人才爭奪當做戰略性任務來抓,要打造吸引人才安家創業的環境和氛圍。
未來,在我國中西部,我們要力爭再造5個新深圳,成都有沒有可能啊?美國也不是只有一個硅谷,南加州已經新出現“硅灘”,一點也不亞于硅谷,還有北卡羅來納州過去就有研究三角園區,東北部波士頓創新經濟帶正在重新崛起,等,美國創新產業集群遍地開花,我們怎么可能只有一個深圳?未來就看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這些城市,哪個能抓住機會,率先成為下一個深圳,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