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8 23:34:48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表示,目前創新藥物在研發上市后的市場準入環節還面臨著重重難關,“二次議價”等情況依然存在,嚴重阻礙了創新藥的臨床應用,影響了創新藥的可及性。
每經記者|謝欣 每經編輯|張海妮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 貝達藥業方面提供
創新藥,這是一個如今在醫藥界日常被人掛在嘴邊的詞,也是多家藥企、資本所看好的重要部分。
創新藥能給一家藥企乃至我國醫藥產業帶來的利好無需多言,但目前國內創新藥在研發上仍然是希望與挑戰并存。2017年10月,《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的發布,給創新藥企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作為國內明星創新藥企貝達藥業(300558,SZ)的掌門人,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除了關注兒童用藥外,也再次就創新藥的發展列進了自己的建議。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丁列明進行了專訪,他表示,目前創新藥物在研發上市后的市場準入環節還面臨著重重難關,“二次議價”等情況依然存在,嚴重阻礙了創新藥的臨床應用,影響了創新藥的可及性(指人人能夠以可負擔的價格,安全、實際地獲得對癥、高質量、在文化習俗上可以接受的藥品,并可以方便的獲得合理使用該藥品的相關信息。)。
NBD:今年全國兩會上,您有一個建議是關于完善創新藥市場準入機制建設的。您認為,當前國內的創新藥在市場準入上存在哪些問題?
丁列明:這些年,在國家創新政策鼓勵和支持下,國內制藥企業從事新藥研發的熱情高漲,自主研發了以埃克替尼、阿帕替尼、西達本胺、康柏西普為代表的一批創新藥物,獲得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提升了我國在世界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地位。但是,創新藥物在研發上市后的市場準入環節上還面臨著重重難關,包括藥品招投標、二次議價、醫院藥占比控制等,嚴重阻礙了創新藥的臨床應用,影響了創新藥的可及性。
NBD:具體來看,這些問題如何影響到創新藥市場推廣?
丁列明:一般在國內,一款新藥研發要十年左右,上市后需經各省的集中招標采購并成功中標后才能進入公立醫院銷售,但由于各省招標采購周期不同,無備案采購窗口的省份,需等待新一輪集中招標采購啟動,短則需要花費1~2年,長則需要3~5年,大大耽擱了創新藥臨床應用的時間,嚴重縮短了創新藥的有效專利期。企業在專利期內收回巨額的研發成本難度加大,直接影響企業從事后續新藥研發的積極性,背離了國家大力鼓勵創新的初衷,與發達國家的藥品市場準入機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本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順利實施,從源頭上治理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規范醫療機構藥品購銷工作,通過同類藥品競價等方式降低過高藥價,減輕社會醫藥費用負擔。
NBD:那您認為在這方面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使創新藥的上市更為順暢?
丁列明:當前國家已經放開了藥品的定價權(精神藥品和麻醉類藥品等除外),藥品生產企業對藥品價格具有自主定價權,同時各省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則以“醫保價”進行采購和結算。建議創新藥獲批上市后可以直接掛網采購,無需再進行集中招標采購報價議價環節,讓創新藥物能夠盡早造福于民。
NBD:之前與一些藥企交流,目前在終端上還存在“二次議價”,您本次建議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
丁列明:根據衛生部和衛計委的相關規定:對于中標的藥品,醫療機構按照合同購銷藥品,不得進行二次議價。在國家層面的文件中也有明確禁止醫院二次議價的要求。但現在各地醫療機構在采購藥品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醫院仍存在二次議價的行為。醫院聯合帶量、帶預算采購,相當于名正言順地進行藥品采購自主議價,完全背離了國家加大醫改的根本目的,擾亂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秩序,使得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失去公信力和政策剛性,由此也會引發藥品質量安全、藥品短缺等諸多問題。建議國家相關部委明令禁止“二次議價”行為,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藥品招標環境。
NBD:您本次對“藥占比”問題也有關注,同時這也是去年年底以來全社會都很關注的一個問題,您對此如何看?
丁列明:控制“藥占比”的出發點是為了減輕百姓看病就醫的負擔。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反而影響了藥品的可及性。比如,目前對公立醫院普遍采用藥占比控制的方法來控制藥品費用,對公立醫院藥占比的要求是必須下降到30%以下。
但是一些醫院為了控費而限制價格高、療效好的藥品的使用,而用一些本該淘汰的藥物或治療手段進行替代,雖然藥占比降低了,但是疾病得不到控制,延誤了患者的治療時間,浪費了患者和社會的資源。此外,如果只是單純地控制藥品的費用,醫院只需做大“分母”,即可達到降低藥占比的目的,這反而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如果患者通過藥品就能治好病,又何必花更多的錢增加醫療總費用?
我建議制定更為科學、全面、高效的醫藥費用管控系統來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進行合理用藥,真正以患者為中心,采用藥物經濟學的評估方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用,讓患者的效益實現最大化,而非簡單地進行藥占比數字的管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