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7 12:58:57
昨日,網易云音樂與阿里音樂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自此,三大音樂平臺版權被兩兩打通,對于用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但對于三大平臺而言,沒了獨家音樂版權的優勢,如何吸引并留住用戶?可以說未來將面臨全新挑戰。
每經編輯|許戀戀
每經記者 許戀戀
每經編輯 杜蔚
免費音樂時代,沒有用戶會同時下載幾個音樂APP去聽歌,隨著音樂版權正版化,在線音樂行業版權之戰開始膠著,“獨家版權”大戰硝煙四起,隨之而來的,是用戶也無法在一個APP上暢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隔斷時間就會發現某APP上喜歡的音樂由于版權問題變成“灰色”。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開放共享成為用戶心聲,昨日(3月6日),阿里音樂與網易云音樂共同對外宣布雙方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繼去年9月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版權互授、今年2月春節前夕騰訊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宣布版權互授之后,國內在線音樂平臺又一次進行版權互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騰訊、阿里、網易三家互聯網巨頭在音樂版權上的授權合作,在線音樂領域,版權已然不是唯一的競爭壁壘,巨頭開放合作之后,未來平臺的差異化競爭和會員付費競爭將更加激烈。
騰訊、網易、阿里聯手打破版權獨家壁壘
2015年“最嚴版權令”引發了在線音樂平臺的版權大戰,國內在線音樂市場的正版化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完成,版權主要集中到了騰訊、阿里、網易以及百度等巨頭手中。隨之而來的則是版權價格水漲船高,唱片公司話語權提升,平臺的獨家版權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背后拼的,無非是資本實力。
獨家版權背后,用戶開始被平臺“牽著鼻子走”,當喜歡的歌在自己此前未使用過的音樂APP上獨有時,用戶必須改變自己的聽歌習慣,轉投新的平臺。平臺之間,也因為音樂版權的問題時有齟齬,去年8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就曾因版權問題起訴網易云音樂,隨后網易云音樂也因相關版權糾紛將騰訊音樂旗下酷我音樂提起侵權訴訟。一時間,在線音樂行業風風波四起。
▲QQ音樂app上的獨家內容(QQ音樂截圖)
這種版權齟齬在去年9月以后發生了改變,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約談了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云音樂、百度太合音樂主要負責人,強調“搶奪獨家版權、哄抬授權價格等行為不利于音樂作品的廣泛傳播”之后,巨頭之間的合作加快,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以及阿里音樂紛紛宣布版權互授合作,版權這一壁壘的唯一性逐漸被打破。
此次網易云音樂和阿里音樂達成合作之后,雙方的音樂版權將互為補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阿里音樂方面了解到,一方面,阿里音樂將滾石、S.M.、BMG三家優質音樂版權轉授給網易云音樂,同時,網易云音樂將天娛、愛貝克思(avex)、豐華、華研國際四家優質音樂版權轉授給阿里音樂。合作達成后,李宗盛、周華健、劉若英、梁靜茹、少女時代、EXO等多位主流華語和韓流歌手歌曲均已在網易云音樂全新上線,歌曲的名字不再是灰色。用戶也可以在阿里音樂旗下蝦米音樂聽張惠妹、張雨生、華晨宇、濱崎步等藝人的音樂。
國內某巨頭音樂平臺從業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騰訊音樂、網易音樂和阿里音樂之間的版權合作,有利于促進音樂的傳播和音樂版權環境的凈化,大平臺之間的聯動,無疑也將促進音樂作品的更廣泛傳播。
音樂變現未來要依靠付費?
版權分享融合的趨勢之外,在線音樂市場的付費模式也逐漸成熟,付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線音樂產業的未來。上述從業者認為,毋庸置疑在線音樂變現的未來會由付費改變,因為廣告無法覆蓋成本,用戶付費也是行業趨勢,這和視頻行業一樣,免費時代不利于產業發展。
實際上,打開QQ音樂、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就會發現,無論是會員專享曲庫、更好的音質或者付費下載,音樂付費已然是大勢所趨。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體音樂平臺Spotify上,付費用戶占到30%以上,截至去年7月的數據是6000萬付費用戶。
▲圖片來源:攝圖網
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17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中國數字音樂的產業規模達到529.26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PC端與移動端的總產值達到143.26億元,主要動能來自快速增長的付費用戶群體。
當用戶的付費習慣漸漸被市場培養起來,平臺的商業化變現問題就更加突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累積付費用戶達到了1.2億,集團也宣布盈利,不過主要依靠的是全民K歌以及直播等盈利業務的輸血而非音樂會員服務。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如果用戶不付費,那么音樂、視頻這些內容產業發展會很艱難,對于在線音樂行業來說,吸引用戶付費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他看來這樣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內容運營能力,二是創新互動玩法,“用戶愿意為優秀的內容付費,尤其是90后、00后。”
顯而易見的是,和視頻行業一樣,音樂的會員付費將是平臺實力的關鍵一角,目前來看,還沒有哪一個平臺公開宣布音樂會員業務盈利狀況,爭取音樂會員的根本在于平臺內容與服務對用戶的爭奪與吸引。沒有哪個平臺會包攬所有的音樂內容,然而當版權逐漸開放融合之后,各大音樂平臺的差異化競爭必將加劇,而平臺要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在版權開放之后,避免用戶流失,留住那些被獨家版權吸引過來的傾聽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