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6 23:05:16
2018年,上交所將繼續實施“新藍籌行動”,支持一批新一代的BAT企業成長,成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質創新企業,逐步將上交所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多層次、包容性的新藍籌市場。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記者 孫嘉夏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我們可以看到,當新經濟、高技術企業插上資本的翅膀,便可形成難以阻擋、加速發展之勢。例如,2017年全球新生‘獨角獸’企業超過1/3誕生在中國,在全球‘獨角獸’估值排行榜前10家企業中,中國公司占了7家。”在此前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 上市公司領袖峰會”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理事長張冬科曾說道。
2018年,上交所將繼續實施“新藍籌行動”,支持一批新一代的BAT企業成長,成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質創新企業,逐步將上交所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多層次、包容性的新藍籌市場。
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滬市新增IPO新上市公司214家,融資規模達1376.56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82家,同比增長109.3%,占IPO新上市公司總數的85%;戰略新興產業企業112家,同比增長107.4%,占比為52.3%。去年21家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登陸滬市,占全年IPO新上市公司總數的近十分之一,其中不乏掌閱科技、華揚聯眾、數據港等互聯網服務行業翹楚,包括互聯網企業在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在滬市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板塊聚集效應,為滬市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上交所方面表示,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滬市新上市公司主力軍,而上市公司結構持續優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并不斷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方向。
2017年,上交所順應經濟轉型升級趨勢,緊跟新時代步伐,啟動并深入推進“新藍籌”行動,旨在挖掘更多代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新經濟、高技術的優質創新企業登陸上交所融資,推動上交所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多層次、包容性的新藍籌市場。
所謂“新藍籌”,即“新經濟+藍籌”。上交所副理事長張冬科此前曾公開表示,上交所將通過實施“新藍籌行動”,支持一批新一代的BAT企業成長,成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優質創新企業,逐步將上交所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多層次、包容性的新藍籌市場。目前,上交所已經形成一套服務“新藍籌”企業的全周期服務方案,搭建了專業服務體系。張冬科此前也介紹過,上交所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設計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從企業的輔導培育、并購重組、IPO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發行債券,以及國際化發展等多個方面,為“新藍籌”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近日,小米公司100億元供應鏈金融資產支持證券儲架發行取得上交所無異議函,正是上交所貫徹落實支持新經濟發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上交所全方位服務“新藍籌”企業的獨特優勢。
上交所副理事長張冬科曾介紹,在2018年及今后一段時期,上交所的工作重點之一即是“積極擁抱新經濟”。
上交所稱,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已成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創新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根本動力。積極擁抱新經濟,這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們國家優化升級的客觀要求,更是2018年上交所發展的重點任務。上交所市場不僅要反映國民經濟的全貌,而且要適應、支持和引領產業變革的新趨勢。
張冬科認為,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最為引人注目的經濟現象就是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和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這些深刻變化顛覆了人們的理念,正在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由此孕育著新一輪大規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以說,這一輪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其力度、深度和廣度都將是史無前例的。
張冬科認為,上交所是一個以藍籌股為主的市場,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下一步要逐步把上交所市場建設成為具有多層次、包容性的新藍籌市場。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綱要,新經濟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藍籌就是有持續的分紅能力、盈利能力。由此,新藍籌企業大致包括三類:一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企業;二是新經濟企業;三是高技術企業。這些新藍籌企業不僅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獨角獸”企業,而且有航天、航海、航空、高端裝備制造的國之重器企業,不僅包括估值高、盈利水平高的大型企業,而且包括有成長潛力的新藍籌企業。
在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 上市公司領袖峰會”時,張冬科也指出,要保證我國經濟“行穩致遠”,資本市場的助威助力是不可或缺的。利用資本市場可以促進產業資本形成,可以優化要素資源配置,還可以建立和完善企業股權激勵機制。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資本市場可以提供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PE)、風險投資(VC)、發股發債直接融資、并購重組等多種融資工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