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達號 2018-03-06 20:10:15
有著醫藥界的“富士康”之稱的藥明康德加速回歸A股,欲沖擊醫藥龍頭。受此影響,3只醫藥股大幅上漲,并帶動了民營醫院、醫療保健等板塊表現強勁。那么,藥明康德概念股到底有哪些?
每經編輯|何建川
來源: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
這幾天"獨角獸"公司參股概念可謂相當火熱,特別是小米、富士康概念股的連續大漲,讓本來平靜的A股市場掀起了一波"獨角獸概念股"的風潮。而有著醫藥界的“富士康”之稱的藥明康德加速回歸A股欲沖擊醫藥龍頭,A股中3家醫藥公司受此影響出現大幅上漲,盤面上看,帶動了民營醫院、醫療保健等板塊表現強勁。
// 熱點板塊 //
"獨角獸"公司以三類為主
第一類是互聯網與生活的融合,這類“獨角獸”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第二類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與制造業的融合,這類企業有一些已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關注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道達號”或“daoda1997”,為你呈現市場熱點。
第三類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技等核心技術領域具備競爭優勢的獨角獸,在所處領域已經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實力,但還不為社會大眾所熟知。其中在生物科技方面,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分別在單抗藥物、高端生物制藥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而藥明康德,是國內CRO的巨頭,全球排名第11位,主要向制藥巨頭提供“研發外包”業務。目前,這個行業的競爭很激烈,在國內制藥企業新藥研發不足的情況下,藥明康德很早就與外資制藥巨頭合作,坐穩了國內CRO的第一把交椅。
2015年8月,藥明康德宣布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開啟了“一拆三”的回歸之路。其中藥明康德旗下負責小分子創新藥研發生產服務業務的子公司合全藥業就已經宣布掛牌新三板,2017年6月,主要負責生物制劑部分業務的子公司藥明生物,宣布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此外,證監會又披露了藥明康德的招股說明書。
// 個股點將 //
醫藥界的“富士康”藥明康德加速回歸A股,欲沖擊醫藥龍頭,從股東情況來看,藥明康德前十大股東里上海金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2637%,此公司是中國平安的控股子公司。退市之后2017年藥明康德又引入了一批投資者,這次泰康集團則直接入股,中國人壽以全資公司國壽成達健康產業股權投資中心入股、馬云都通過間接接股的上海云鋒衡遠投資中心入股。關注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道達號”或“daoda1997”,為你呈現市場熱點。
獲得阿里巴巴、中國平安這些明星資本加持,市場看好藥明康德發展潛力,但是公司依然面臨巨大挑戰。上市后是否能夠持續成為行業龍頭,還得看創新研發有沒有更多新突破。而A股上市公司中昆藥集團和信邦制藥,通過常州平盛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參股上海金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眾生藥業和藥明康德有多項藥物研發的戰略合作協議。
昆藥集團:新藥研發再次啟航
1、公司重點布局腦卒中、糖尿病、痛風、腫瘤、神經類、免疫抑制劑等慢病領域。2016年12月參與RiMO種子輪Ⅱ融資,投資300萬美元獲得9.9%股權,按比例享有RiMO研發技術成果的全球市場開發權利帶來的收益,一個董事會席位以及RiMO產品中國市場開發的優先談判權。
其中RiMO獲新藥臨床試驗批準,RiMO-301是一種具有獨特作用模式的新型放射增敏劑,具有全球首創的高效、低毒的具有革命性的癌癥治療技術。主要用于頭頸癌治療。預期RiMO-301廣泛適用于許多癌癥,包括頭頸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肝癌等,目前暫無已上市的同類藥品。
2、昆藥集團2月22日晚間公告,公司擬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2億元,不超過5億元;回購的期限為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6個月內。
眾生藥業:新藥持續推進
據國海證券研報稱,2018年新藥進入臨床,儲備未來增量。2018年1月,公司首個1類創新藥ZSP1601啟動I期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已入組。公司和藥明康德合作開發10個1類新藥,目前進入臨床審批已有3個,預計2018年更多品種將進入臨床階段,為公司長期增長提供儲備。關注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道達號”或“daoda1997”,為你呈現市場熱點。
大股東和員工持股計劃增持彰顯信心。基于公司長期發展的考慮,公司大股東也通過大宗交易增持1538萬股,合計金額約1.94億元,足見對公司對未來的信心。2017年12月,公司員工持股計劃也實施完成,合計買入公司1191萬股,合計金額約為1.5億元。
國海證券研報看好公司創新轉型和眼科平臺建設,公司與藥明康德合作布局新藥研發推動公司向創新轉型,同時積極外延整合進入眼科醫療服務業,構建眼科全產業鏈平臺。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