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6 15:02:07
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將手機流量費降低30%,政策紅包何時能落到實處?3月5日晚間,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紛紛表態,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要求。資費如果下降,流量會打折扣嗎?取消漫游流量費以后,運營商之間會如何進行利益博弈?會不會帶來不可控的市場競爭?
每經編輯|趙慶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等。5日晚間,中國電信、移動和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先后回應表示,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提速降費”相關政策要求和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抓緊推進。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3月5日上午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實現高速寬帶城鄉全覆蓋,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明顯降低家庭寬帶、企業寬帶和專線使用費,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讓群眾和企業切實受益,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
看到這個是不是很興奮?
畢竟,近幾年,從看新聞到視頻電話,甚至在線玩直播和看電影,大家手機上網花的時間越來越多,流量需求也越來越大。

用數據說話。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7.72億,手機網民規模已達7.53億,網民人均周上網時長提高至27小時。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1775M,是2016年的2.3倍。
3月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部長通道”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切實落實提速降費新措施,不但要取消流量‘漫游’費,還要降低流量資費水平,年底前,兩項措施加在一起,移動流量資費下降30%以上。”
三大電信運營商隨后在5日晚間先后表示,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提速降費政策要求。
中國電信還表示,立即行動,確保相關舉措全面盡快落地實施。將進一步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智能信息服務。
中國移動還表示,全力以赴、抓緊推進取相關措施要求落地實施。同時,認真做好客戶服務,加強產品和業務創新,以實際行動降低客戶通信消費成本,促進薄利多銷,讓客戶和企業切實受益,為客戶、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中國聯通稱,積極采取相應措施,把提速降費作為重點工作全力推進。將繼續深入落實聚焦創新合作戰略,建設精品網絡、創新營銷模式、降低資費水平,以實實在在的企業行動,讓億萬用戶共享行業發展成果。



據苗圩介紹,降費方面,電信用戶資費在不斷下降,三年來,寬帶用戶資費下降了90%,移動用戶資費下降了83.5%。苗圩還表示,對于區分本地流量和全國流量這種計費方式,網友意見反映強烈,所以提出了取消流量“漫游”費。
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表示,對于流量“漫游”,可理解成“全國流量”和“本地流量”的區別。

中國聯通APP上,流量包分為國內流量包和省內流量包
在中國政府網的留言區,不少網友就提到區別本地和全國流量的事情。2月4日,網友王云峰在中國政府網留言“現在電信運營商很多優惠流量都是省內流量,出了省都用不了,又得重新購買流量包,建議取消省內流量和國內流量的區別”。
不止一位用戶接受采訪時亦表示,套餐內還有剩余流量,可是去了趟外地,就產生了額外流量資費。其實這因為他們套餐內流量系本地流量,取消流量“漫游”費有望根本上解決此事。
“本地流量大多是一種優惠價格流量,但用戶對此爭議較大,其本質是想用本地流量的價格享受到全國流量的服務。”項立剛稱,“受政策影響,未來‘本地流量’或退出歷史舞臺,這在技術上不難實現。”
中新網記者梳理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三大運營商流量價格普遍集中在30元/G。比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流量可選包中,均為30元包1G流量,中國聯通為30元750M流量。如果降30%,流量價格每G約21元。
需指出的是,上述流量均指無其他附加條件的全國流量,如果是套餐流量或本地流量,價格將更低。

“現在一些套餐,138元包括3G流量,受降價影響,未來可能是138元包括4G流量,流量資源增加了30%以上。” 項立剛舉例稱,總之,未來用戶在同樣通信費用的支出下,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務。
項立剛還表示,流量資費降價的可能性非常大,降價空間也存在,這種降價方式符合運營商的發展,也切合用戶需求,因為消費者對流量的消耗越來越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事實上在過去三年的提速降費中,30%的流量資費降幅并不算驚人,消費者支出的通信費也并未因降費而減少。
根據三大運營商財報以及工信部公開數據,2014、2015、2016、2017四年,三大運營商流量資費均價分別為134.7元/GB、78.1元/GB、47.88元/GB、28元/GB,2015-2017三年中的資費降幅分別為42%、38.7%、41.5%。
而且,運營商的流量收入也并未因降費而下滑。2014年,三大運營商流量總收入2438.7億元,2015、2016則為3016.9億元、4230.4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23.7%、40%。而且,從2017年上半年數據分析,運營商的流量收入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長。
“但是,取消流量漫游費,很可能會帶來不可控的市場競爭”,據21世紀經濟報道,多位運營商內部人士認為,“流量漫游的存在一方面會增加一部分流量收入,更大的作用還是調和各省公司,避免運營商各省為了搶用戶而出現惡性的價格競爭。”
進入4G時代以來,全國移動手機用戶接近飽和,為了拓展農村、校園等新增市場,各地運營商會針對此類價格敏感用戶推出極低資費的套餐,此類套餐價格遠低于正常套餐。
為了不讓此類低價套餐沖擊正常業務,運營商用“本地流量”的形式約束此類套餐,因套餐中的低價流量在本地之外無法使用,該套餐也無法與正常套餐產生競爭。從這一角度而言,流量漫游一直是人為設置的競爭門檻。
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會之前,三大運營商已經開始陸續著手準備取消流量漫游費,多個省份運營商開始推出全國不限量的套餐業務,中國聯通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王卡等業務也開始逐步將套餐內的“本地流量”升級為全國流量。“雖然運營商還需要一些業務平臺、計費系統、網絡管理平臺、客服體系等系統的改造,但技術并非困難”,一位工信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國家層面推進得徹底,運營商很快就會全面取消本地流量的限制。”
“取消本地流量限制后,如果運營商依然維持現有的管理機制以及新增KPI考核體系,那么流量的降幅很可能會遠超30%,”一位中國電信人士表示,“運營商在集團市場有個企業短信業務,該業務沒有本地、全國的限制,各省公司都可以在全國開展市場,結果競爭激烈,很短的時間內價格就跌了90%。”
不過,與企業市場不同,流量漫游并非消費級市場的唯一門檻。目前,“新老用戶不同權”的經營策略依然可以限制市場競爭。目前,三大運營商推出的低價套餐絕大多數僅針對新增用戶,老用戶原有號碼不能直接轉套餐,如果想使用低價套餐必須辦理新號碼。
這一限制策略將電信市場的競爭局限于新增用戶。早在2006年時,信息產業部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發布了《關于保障移動電話用戶資費方案選擇權的通知》,要求“在同一移動電話歸屬地內,移動通信企業應保證本企業同一網絡的原有用戶,可以在不改變號碼的情況下,自主選擇使用本企業的所有資費方案”。但顯然,該通知至今仍未被嚴格遵守。
每經編輯 趙云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新聞網、央廣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