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 2018-03-06 14:58:5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某些組織結點城市具備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能量。比如,作為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國倫敦、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的美國舊金山,以及被稱為“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法國巴黎……而就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將會誕生一個新的組織結點坐標——中國成都。
2017年3月以來,成都正式啟動了第五輪城市總體規劃編修工作。在新一輪總規中,成都劍指世界城市,將自身定位于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明確將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作為成都新一輪總規的核心專家,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崧曾多次參與總規方案的討論。在他看來,本次成都總規無論從編制理念和技術方法,還是對于成都目標定位和空間布局的戰略把握,都達到了北京和上海總規的水平。
比肩北京、上海,劍指世界城市,成都的優勢和底氣何在?
今日起,本報推出“權威觀察三人行國際視野看成都”特別報道。本報首席觀察員等權威專家,將以國際視野剖析成都國際范之底氣所在。“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底氣十足的成都畫卷已然展開,未來分明已來……
當前,成都現代化經濟體系正加快構建,聯通亞歐、暢達全球的樞紐體系正逐步形成,正處于城市發展能級提升關鍵期和城市發展模式轉型期,總規創新系統規劃,正是成都準確把勢的印證。
體現成都對城市發展規律新認識
規劃創新的起點是理念的創新,而理念創新需要透視新環境,解讀新需求,打開新視野。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國華表示,“成都此次新總規正是成都準確把勢的體現。”
他認為,“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科學確定城市戰略定位,是成都處于城市發展能級提升關鍵期和城市發展模式轉型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國際化眼光作出的創新系統規劃,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推動城市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
2月1日發布的《2017中心城市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50個中心城市中,成都排名僅次于北上廣深,位列第五,領銜中心城市第二方陣。作為報告研究的主持人,張國華告訴記者,報告圍繞交通、產業、空間構建超級版圖下中國城市化的“算法”,從國際、國家、城市群、城市四大層面15個評價準則衡量了中心城市的發展情況。
張國華表示,“成都中心城市綜合得分排名靠前,從經濟總量上看,成都已經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89.39億元,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同時現代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歷史發展的軌跡證明,產業升級、城市演進與交通系統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一個地區的競爭力關鍵在于該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其關鍵就體現于產業和空間的組織效率。
張國華指出,此次總規提出構建市域“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網絡化空間結構,將產業布局與空間結構進行了高效組織。比如,規劃把龍泉山由生態屏障提升為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和國際化城市會客廳,一方面加強生態保育,另一方面則承載休閑旅游、體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務以及對外交往功能;再比如東部城市新區將重點依托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國際空港新城,打造支撐中國內陸開放的新樞紐、引領航空樞紐經濟的新極核、匯聚全球創新人才的新家園。
聯通歐亞暢達全球的樞紐體系逐步形成
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跟這座城市所在的機場在世界航空網絡中所處的位置呈高度正相關。不沿江、不沿邊、不靠海的成都是典型的內陸城市,然而依托國際地區航線的快速拓展,不斷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從內陸城市華麗轉身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截至目前,成都國際地區航線已超過100條,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開通國際地區航線最多的城市。
在航空以外,2017年,成都國際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000列,是國內國際班列年度開行數量率先突破1000列大關的城市。自2013年4月底開行以來,成都國際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700列,占全國35個城市開行班列的三分之一,開行班列數量居全國第一。目前,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已成為首個實現每日開行,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最廣、開行線路最多、頻率最為穩定、產業帶動效應最為明顯的中歐班列。
總規提出實施門戶樞紐建設工程,打造聯通歐亞、暢達全球的樞紐體系,在這方面,成都有何基礎?張國華注意到,2017年3月,成都已獲批設立臨空經濟示范區。“成都臨空經濟示范區擁有中西部地區最發達的集航空、鐵路、公路于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和幅員廣闊的物流經濟腹地,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航空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和以航空樞紐服務、航空物流、航空維修等為代表的臨空服務業產業體系。”
對此,張國華建議道,“成都可以借助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的契機,發揮其交通區位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進入全球經濟發展版圖。”
天府文化不僅是成都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民族的、世界的,是成都“世界范”的根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傳承創新天府文化,是在不斷強固成都邁向世界城市的根基。
天府文化是成都“世界范”的根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是居住其間的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涵。
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繼瑞告訴記者,在人類浩如煙海的城市文明發展史中,成都以其2000多年來“城名未改、城址未變、中心未移”而與眾不同。成都之所以能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天府文化起到了“靈魂性”的穩定性作用。他認為,“天府文化是成都‘世界范’的根基。”
既是成都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2月27日,《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審議稿)正式提交成都兩會,廣泛聽取與會代表委員的意見,這是成都歷史上首次將城市總體規劃納入兩會議程。”楊繼瑞表示,未來成都的城市戰略定位更具全球眼光、國際視野,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在談到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時,楊繼瑞表示,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成都這座具有歷史人文厚重感的都市,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城市的理論和實踐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建設世界城市,本質上是該城市整合全球范圍內現代市場資源,包括人流、物流、資本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過程。
在楊繼瑞看來,成都要躋身世界城市網絡體系,在建設世界城市供給側要素均好性上下功夫的同時,必須要打好“天府文化牌”。可以斷言,成都所蘊含的天府文化是成都區別于世界其他城市,也是區別于國內北上廣深城市之比較優勢的獨特印記。因為,只有特色的,才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天府文化既是成都的,中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成都要建設成世界文化名城,最厚重、最人文、最持久、最獨特、最成都的特色無疑當屬天府文化。
強固成都邁向世界城市的根基
成都是全國十大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大熊貓文化聞名遐邇;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創意設計周等文化活動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傳承創新天府文化,就是在強固成都“世界范”的根基。
為什么這樣說?楊繼瑞表示,成都雖然不沿江、不靠海、不沿邊,是一座典型的內陸城市,但成都骨子里卻從來沒有“封閉”二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加速,成都的區位優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顯,具有向西、向南和向東開放的獨特區位優勢。中歐班列開行數量最多、超過100條國際地區直飛航線、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一系列事實證明成都作為世界城市的戰略性通道功能正在不斷形成和完善。
開放、創新創業氛圍與“慢生活”節奏相得益彰,一直是成都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城市性格。目前,成都正對標世界城市,為高品質生活樹立新標桿。
而錦江作為成都的母親河,縱貫300里,潤澤千萬人。2017年12月1日,全長240公里的錦江綠道正式開工建設,這是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天府綠道“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中的核心“一軸”,在城市慢行體系和天府綠道體系中占據核心位置,是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重要載體。
通過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一幅“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現代能級”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畫卷正在描繪和展開。
劍指世界城市,總規體現出成都把創新作為驅動城市發展最根本動力,非常具有前瞻性,規劃本身與成都定位以及發展水平相匹配,更與成都邁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目標相一致。
創新是驅動城市發展最根本動力
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濤表示,新總規劍指世界城市,這非常具有前瞻性,規劃本身與成都定位以及發展水平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步走”目標中的每一步,成都都把“創新發展”放在城市規劃中的核心地位。他告訴記者,“這種創新提法明確釋放出一個信號,那就是成都把創新作為驅動城市發展最根本的動力。這實際上與成都高標準全面建成國家中心城市、邁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目標相一致。”
三大優勢支撐成都邁向世界城市
為什么要把創新發展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他看來,現在僅僅依靠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宜居的生活環境,已經不足以支撐成都向國家交出一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答卷,甚至可以說,僅僅依靠經濟總量的增長,也不足以支撐。必須要把成都建設成為適宜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后,引領經濟發展的創新集聚體。未來,在成都的發展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以及相應起到重要支撐和驅動牽引作用的創新要素的匯集,是重中之重。
周濤告訴記者,在劍指世界城市包括國際創新中心方面,成都具有相應的優勢和潛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當前經濟創新活力最集聚的方向,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成都有持續高效的人才供給。成都有許多985、211工程大學,同時是當前對海歸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此外,作為公認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宜居城市,成都的文化包容性使外來人才能夠很好地融入這座城市。
第二個方面的優勢是產業優勢。即便是傳統行業,它的積累也為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眾所周知,成都不僅在傳統的制造業方面,還是在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均位居國內前列。良好的金融、醫療發展基礎,都為新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三是成都有非常好的政策環境。周濤向記者表示,未來若干年,成都會釋放出相當可觀的政策紅利。明確把創新發展放在城市規劃中的核心地位,會成為未來成都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驅動力量。
借他山之石打造原創科學技術創新高地
“我們在看到優勢與潛力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并不意味著成都在創新發展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相比,成都還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把這四個城市作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流城市,那么成都就處于準一流城市的水平。”周濤表示。
結合到此次總規,周濤認為,總規把22個區(市)縣劃分了66個產業園區和產業特色方向,結合當地產業優勢和經濟社會情況,非常具有針對性,能夠避免投資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的集聚性缺乏,同時規避了各區(市)縣可能存在的惡性競爭。尤其是產業方面的規劃,可以讓我們清晰地判斷出在成都的投資收益以及哪些項目應該投在哪個地方,對于外來投資人極具指導意義。
同時,為把成都真正打造為原創科學技術的創新高地,周濤也對總規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總規在實施過程中還有調整空間,尤其要根據各區(市)縣的現狀進行進一步聚焦與明確,比如有些區(市)縣的產業園區還存在產業內容比較重疊、邊界比較模糊等問題。
二是借他山之石,學習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杭州西湖大學的經驗。引進建立專門的指向未來的科學技術園區,引進國際領先團隊,把他們的核心關鍵科學技術落到成都,甚至在本地實現一些產業化大規模的轉化,從而使成都真正成為原創科學技術的創新高地。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溫珙竹 李艷玲 劉金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