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04 16:27:3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駱一帆
每經記者 駱一帆 每經編輯 楊翼
8年多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以下簡稱兵裝集團)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下簡稱中航工業)對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長安)進行的重組,震動了整個中國汽車圈。8年后,在中國長安已成為中國領先的汽車集團之時,中航工業卻選擇悄然退出。
2月7日,中國長安董事會與監事會成員發生調整,共4名中航系管理人員離任。這意味著,目前,中國長安董事會與監事會中已沒有中航工業人員的席位,中航工業或已從中國長安徹底退出。
2014年便有退出跡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人員變動共涉及包括原中國長安董事長徐留平在內的8人,其中7人從董事會退出,1人從監事會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出的7人中,中航系人員共有4人,分別為中航工業副總經理、黨組成員李本正、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總經理李方勇、中國航空汽車系統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桂斌、中航工業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都本正。而在上述4人退出后,中航工業方面將不再在長安集團的董事會與監事會中占據席位。
事實上,中航工業的退出早在2014年就已開始。據了解,2014年,國家工商總局提供的相關信息已經發生變更,長安集團成為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即兵裝集團)獨資擁有的公司。
退股后,中航工業仍在中國長安董事會與監事會擁有一定席位,直至今年2月才全部離場。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界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在2014年中航工業已完成股權退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派駐在中國長安的相關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就一定要同一時間撤出,股權轉讓時間、資金劃轉時間、人員撤出時間都可以根據雙方協商的股權轉讓協議所定,尤其當涉及專業技術等方面等問題時,相關人員的撤出往往要滯后較長一段時間。
重組之初已埋下退出“種子”
有分析認為,早在重組之初,中航工業就為退出埋下了“種子”。
2009年,中航工業攜旗下昌河汽車、哈飛汽車等公司與兵裝集團聯手重組中國長安。重組后,中航工業擁有中國長安23%股份。然而,昌河汽車與哈飛汽車在并入中國長安之前處于虧損狀態,重組后,兩家公司的情況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事實上,昌河汽車在并入中國長安后,始終未能融入該企業。2012年1月13日,昌河汽車員工向長安方面表達不滿,隨后昌河汽車與長安集團“決裂”,并于2013年12月轉投北汽集團懷抱。
而哈飛汽車方面,并入中國長安后同樣也是一路下滑。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15年,哈飛汽車僅售車38輛,2016年則是1輛未售。此前,一位哈飛汽車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哈飛汽車已將整車業務進行剝離,其品牌、生產資質和廠房設備都已“變賣”。
在昌河汽車與哈飛汽車退場后,中國長安里中航工業的“元素”幾近消失。在此背景下,中航工業退出中國長安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