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03-02 08:04:07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昨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經濟界委員住地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并回答“資本市場如何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力度”的問題時表示,今年將繼續深化IPO(新股首發)市場化改革。
監管層針對IPO的表態并非首次。在今年1月底召開的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上,就已經傳出了相關信號。會議明確,要以服務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導向,吸收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與方法,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深滬證券交易所密切地對互聯網、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生態環保等四大行業的企業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多是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和所掌握的核心科技技術,以及對接企業融資訴求,為下一步推出的一系列以發行上市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監管新政奠定基礎。市場人士預期,此舉若推出,無疑將解決困擾A股多年的“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創業企業)紛紛遠赴海外上市”的難題。
當前,小米、滴滴打車、大疆無人機等第二批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中國股市容量提升,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多層次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明顯提高。如何把好的高科技技術企業留下來,如何讓已在海外融資的優質獨角獸們陸續回歸,成為了監管層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思考重點,尤其是今年以來,多個監管部門密集釋放多重信號,已明確展現出提升資本市場體系制度包容性改革的迫切之勢。
從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提出的“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點、痛點問題,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推進改革,大幅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改革已顯得迫在眉睫,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的制度包容性、市場承載力和國際競爭力”,到交易所層面推進“新藍籌行動”,進行創業板制度改革,優化IPO上市條件……證監系統頻頻釋放信號,表達出支持新經濟發展的決心。
在監管層喊話之外,一些實質性的監管動向也值得關注。奇虎360借殼重組上市、富士康宣布IPO,等等,這是中國證券市場IPO變革的先聲,是A股增加IPO適應性與包容性、讓新“BATJ”(百度、阿里、騰訊與京東的統稱)留在國內上市的實際行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