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宏觀債券研究 2018-02-16 10:14:55
2月16日,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發文提示狗年投資機會與風險。姜超表示,要重視港股市場的機會,中國國債和黃金的機會;要小心房地產泡沫,提防商品下跌,千萬不要過度舉債。姜超認為,2018年香港交易所將正式允許同股不同權,意味著香港市場未來不再是一個以地產、銀行為主導的周期股市場,而有希望變成以騰訊為首,同時一大批新興創新企業聚集的市場,成為代表成長與創新的市場。
俗話說,狗能旺財,狗年旺財。
但是狗年也不是沒有風險,狗年恰逢2018年,而在歷史上逢8的年份都容易出黑天鵝,比如說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18年會不會有危機?這個誰也不知道,但是從年初全球股市的大幅震蕩來看,今年的黑天鵝可能也不少,如何守住財富,我們今年有這么幾條建議:

什么是未來?十九大提出來,中國居民未來會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什么是更加美好的生活?
30年以前,中國居民家徒四壁,一無所有,美好生活就是求溫飽奔小康,要買家電、買車、買房子,什么都想買,數量越多越好,這是工業化的時代,也是簡單模仿就能賺錢的時代。
但是30年以后的今天,大家彩電早就不看了,車子和房子也都有了,美好生活的目標就不是什么都要了,而是什么都要用好的,學術點說就是消費升級,通俗點說就是要“高端、大氣、上檔次”,而想要高大上,靠簡單模仿就不行了,得從桑塔納升級到寶馬,得提高質量,而提高質量的核心是創新。
所以說,面向未來,美好生活的根基是創新。從最早的電燈、電視,電話,到汽車、電腦、手機,創新早已讓我們這代人過上了比古代帝王更好的生活,也創造了無數的財富。諸不見美國股市的持續新高,靠的就是Google,Facebook,Amazon等一個又一個創新的偉大公司,而另一個傳奇人物Elon Musk,不僅開創了電動汽車的時代,最近又成功地把他的Telsa跑車用超級火箭送上了火星的軌道。
我們也有創新,新時代有四大發明:“網購、共享單車、移動支付和高鐵”,我們每天都在用淘寶購物,用微信交流,百度搜索,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但絕大部分創新企業都不在境內上市,而是在海外上市,尤其是在美國上市,為什么大家喜歡去美國?
美國股市有一個特殊的制度安排,就是同股不同權。而包括Facebook,Google,Baidu,Alibaba等在內的很多科技公司都采取了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因為在創業初期,科技企業需要資金發展,要犧牲股權換取融資,但同時又不愿意失去控制權,因而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有助于激勵創新企業發展,美國市場也就是憑借這一制度優勢吸引了全球大批的企業。
而對于香港市場而言,這幾年最大的遺憾莫過于錯過了阿里巴巴上市,核心也在于香港股市當時不愿意修改同股同權的制度安排。
而這一切,在今年即將發生巨變,香港交易所徹底反思,將正式允許同股不同權,而這對于中國內地創新型的企業將是巨大的福音,諸如小米、螞蟻金服等新一批創新企業而言,去香港市場上市將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而這也就意味著香港市場未來不再是一個以地產、銀行為主導的周期股市場,而有希望變成以騰訊為首,同時一大批新興創新企業聚集的市場,成為代表成長與創新的市場。
所以,如果你相信中國的未來,相信未來的希望在于科技、在于創新,就一定要重視港股的投資機會。

在塔勒布著名的《黑天鵝》當中,他說大多數人的資產配置都是錯誤的。
首先,世界是不確定的。哥倫布為了尋找印度,結果發現了美洲。泰坦尼克號稱永不沉沒的巨輪。日本在80年代號稱要買下全世界,絕對沒有想到后面會失去30年。2007年全球經濟欣欣向榮,沒有人想到2008年就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描繪希拉里的傳記式小說《為總統而生》,肯定沒有想到特朗普會當選總統。
既然世界充滿了不確定,那么投資的原則要么是超高的回報,要么是絕對的安全,絕對不能中庸。
很多人的資產配置是橄欖型,即資產配置集中在中庸的資產,比如都是普通房產、普通股票等的組合,覺得風險不是特別大,回報也不會特別差。殊不知一旦黑天鵝事件發生,中等風險和高風險資產的表現其實沒有差別,都是大幅下跌。
比如說次貸危機前很多人跟風購買了度假房產,結果漲的幅度不大,但是跌起來比誰都快,因為這類資產大家都是買來投機的,等想起來要賣的時候也都是大家都想賣的時候,肯定也是賣不掉的時候。還有比如說現在流行把買銀行股當做價值投資,但是當年美國花旗銀行在70年代也曾是漂亮50當中的一朵明星,但是在07-08年金融危機中跌破了1美元,原因在于銀行賺的錢很多時候是賬面價值,因為貸款沒有到期,但是貸款到期會怎么樣誰也說不清,如果碰到一次金融危機可能就全部賠光了。
所以,真正的資產配置應該是啞鈴型。一頭是高風險的資產,比如說代表創新的資產,高風險也有高回報,過去幾年大家如果持有騰訊、Google這些科技股都是數倍的回報。而另一頭應該是低風險資產,這里就包括了國債和黃金,哪怕發生了天大的事,這兩類資產還是能幫你的財富保值。
而從18年以來,意外的事件就很多。比如說美股突然大跌,而且連帶著全球股市下跌。數字貨幣在兩個月內跌去了一半,而美元的大幅下跌也令人大跌眼鏡。
首先,在不確定性增加時刻,黃金具有巨大的價值。過去十年,經過全球央行長期放水,各種風險資產價格大幅上漲。而隨著全球央行貨幣政策逐漸收緊,風險資產價格也高處不勝寒,大家突然發現有時候資產價格不跌也是一種幸福,全球迫切需要避險資產,但是真正的避險資產又是極度缺乏。海外歐洲、日本的國債還依舊是零利率,美國國債利率也在往上走,看上去也不太安全。而過去大家講了許多數字貨幣的邏輯,也有各種稀缺的故事,但是數字貨幣最大的缺陷就是可以無限復制,你發明比特幣,我發明萊特幣,本質上供給是無限的,其實跟歷史上最大的郁金香泡沫沒有差別,所以今年也開始被打回原形。而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真正長期稀缺的是黃金,因為儲量有限,開采成本持續上升,所以在今年全球風險上升的環境下,我們認為黃金的價值值得重視。
其次,中國國債具有巨大的價值。我們在18年年初以來持續推薦中國債市的機會,也一直被很多人看笑話,覺得1月份股市那么好,我們推薦債市顯得很滑稽。而中國國債的所有期限利率均比年初下降,也就是說買中國國債的話你到現在是賺錢的,賺不賺錢這就是巨大的差別!
為什么中國國債有價值?因為中國的國債利率高。現在中國10年期國債利率接近4%,由于機構買國債可以免所得稅,相當于5%的稅前無風險利率。
國債的另外一個價值與去杠桿有關。大家都知道去杠桿是未來政府的重要目標,但是去杠桿到底誰會受益?
首先,我們要知道去杠桿是在做什么。杠桿其實就是負債,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靠加杠桿。如果按照央行的說法,以后為了去杠桿,貨幣低增成為新常態,那么就可以理解人民幣從去年以來的升值,而這也就給買中國國債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為你得到的不僅是4%的利息,而且還有不再貶值的貨幣。

上面兩個我們都是在提示機會,而這一部分我們要開始提示風險。
首先是房地產的風險,熟悉我們觀點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對房地產市場一直非常謹慎,對地產泡沫非常擔憂,雖然過去經常被打臉,但是我們的觀點不變,要警惕房地產泡沫。
從全球各國的歷史來看,從來沒有只漲不跌的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只不過因為房地產周期太長了,涉及到的利益太多,而且專家眾多,人多嘴雜,所以在短期很難看清方向。但如果看的長一點,方向其實是不言自明的。
我們認為,決定房地產市場走勢的因素不是供給,而是需求!
但有人不同意,說你看統計局的數據,現在的房地產庫存不是歷史新低嗎?這不是說明房子的供給少嗎?甚至有專家據此判斷說18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房價上漲,我聽了實在是無語了,我想反問一句:“你知道統計局的房地產庫存是什么嗎?”
我們統計局的房地產庫存,指的是新房庫存,而不是所有房子的庫存。因為房子不是快速消費品,不是造完就被用掉了,而是從企業手里轉到了居民手里,這個過程中房子并沒有消失,只是所有權發生了轉移,難道房子在居民手里就不是庫存了嗎?
既然房子不是消費品,那么就涉及到房子的另外一個屬性、投資品。我相信在過去兩年買房的,肯定有很大比例是投資需求,原因很簡單,如果是剛需,為什么不在15年房價便宜的時候買,非要等到16、17年房價大漲了以后沖進來買?買漲不買跌,這不是投資又是啥呢?
而對于投資品,我想說的是,用新增供給決定價格的邏輯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可以簡單拿股市做個比方,如果有人告訴你說,A股的IPO暫停了,所以股市要大漲,你會不會覺得他說的很對,還是覺得很無語。如果是后者,那就對了!因為股票是投資品,不是消費品,所有的存量股票都是潛在供給,股價大漲如果沒有基本面支撐,存量股票就會有人倒給你。
所以,用低庫存的邏輯,大家可以去買工業品、買茅臺,唯獨不能買房!因為工業品、消費品的庫存低,那就是真的低,因為都被用掉了。而房地產的庫存低嗎?房子去年都賣了近2000萬套,庫存怎么可能越來越低呢?只不過大家都相信房價永遠漲,不愿意賣,但等到房價真的跌了,庫存就出來了。
所以,消費品的價格可以由供給決定,但是投資品的價格絕對是需求決定。是因為房價漲所以供給少,而不是相反。反過來說,如果房價跌,那么供給一定會多。
而在決定需求方面,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口結構和城市化,這是中長期永恒的邏輯。從人口出生率來看,放開二胎以后的生育率也沒有顯著回升,這意味著未來年輕人口數量的減少不會改變。而從城市化來看,目前已經接近60%,而70%是公認的城市化率頂峰,這也說明目前城市化進程也到了尾聲。
而在短期內,決定房地產需求的核心指標是利率。按照央行最新的數據,17年年末的房貸利率是5.26%,相當于基準利率平均上浮約10%,比17年初相當于3次加息。而且目前房貸利率上行的趨勢并未結束。
而從居民部門貸款的增長來看,15年中國居民部門一個月商業貸款不到3000億,到17年就到了6000億,全年7萬億的商業貸款,再加上1萬億的公積金貸款,相當于一年10%的GDP都被居民借走了。
但是現在貸款利率天天往上走,再加上銀監會明確提出來要抑制居民加杠桿,居民舉債的行為還能持續多久呢?如果貸款利率都回到了15年水平,那么舉債會不會也回到15年的水平呢?
央行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報告中,特地提到要抑制資產泡沫。
習近平主席告訴我們,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反過來說,幸福不是借來的,不是靠投機搏出來的!
橋水公司的達里奧有一本名著《原則》,講述了他對經濟體系運行的理解,其實對現實經濟的刻畫入木三分。
首先,他說決定經濟長期發展的是生產的進步,以個體來說,就是你的勞動創造了經濟增長,你創造了多少價值,就能支配多少消費。
但是,他又說人民不滿足于消費自己創造的東西,于是就發明了舉債,通過舉債,大家可以消費的比生產的要多,這就是舉債加杠桿,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會增長得更快,資產價格也會漲的更多,每個人都會很快樂。
問題是,舉債是要還錢的,等到了還債去杠桿的時候,大家就被迫節衣縮食,壓縮消費,消費的比生產的要少,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會下降,資產價格也會下跌,每個人都會不開心。
最可怕的是,因為擔心去杠桿經濟下行、資產價格下跌,所以所有人一直都在舉債加杠桿,而不愿意去杠桿,一直到了所有人的債務都加到了極限,而不得不去杠桿,就會出現失去的十年,比如日本90年代以后,美國的08年以后等等。
而現在政府明確提出來要打贏防范金融風險的攻堅戰,降低宏觀杠桿率,其實也就意味著靠舉債加杠桿發展的模式到了尾聲。
所以,為了財富和資產的安全,建議大家以后一定要慎重舉債投機,只有靠努力奮斗才能真正幸福。
(來源:姜超宏觀債券研究微信號ID:jiangchao8848 本文略有刪減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上內容為每經APP出于傳遞信息的目的進行轉載,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